(二)经济发展质量正在改善。坚持以转型综改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营造“六最”营商环境为切入点,着力主动转型、创新转型、深度转型、全面转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4%。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完成3 座矿井关闭任务,退出产能150 万吨;3 座矿井纳入“僵尸企业”;推动22 座煤矿近2000 万吨产能进行置换;地方煤矿销售产值增长44.54%。出台鼓励农民工和农民进城购买新建商品房奖励政策,打通商品房、保障房和安置房转换通道,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推进“忻材忻用、忻用忻材”。加强政银企对接,全年信贷投放24.32 亿元;提升“助保贷”“过桥资金”水平,企业应急周转资金累计支持43.93 亿元。
取消、停征、降低45 项涉企收费,全市共减免税费14 亿元,33 户直供电企业节省电费0.7 亿元,城区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价格降低0.12 元/立方米。
能源革命取得明显进展。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装机300 万千瓦风电项目列入晋北风电基地规划,完成22 个项目立项,当年开工、投产光伏发电项目19.39 万千瓦;新能源建成装机近500 万千瓦,形成了以风电为龙头、以光伏为基础、以水电为骨干和生物质能、垃圾、燃气发电并存的新格局。
文旅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市财政注资1.5 亿元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忻州古城同袁家村、雁门关景区同银泰、老牛湾景区同普惠完成合资,五台山景区与银泰进行合作。市和重点县组建旅发委,五台山景区成立旅游警察大队和旅游工商分局,34 个景区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编制。K601/K602号列车冠名为“五台山号”,五台山景区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委复查并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雁门关景区荣升国家5A 级景区并荣获“2017 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芦芽山景区荣获“国内十佳旅游目的地”称号,老牛湾村入选“2017中国最美村镇50强”。忻州古城保护改造进展顺利,云中河景区房车营地开工,“心灵之舟”旅游品牌更加响亮。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4.65%,突破400亿元。
转型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贯彻落实国发42 号文件,明确六大领域62 条178 项重点任务,积极争取试点示范政策支持,打出转型综改系列政策“组合拳”。原平市成为国家首批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工作试点,五寨县创建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定襄县成为国家级法兰锻造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国家级绿色锻造产业示范基地;56 个传统产业项目列入全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完成投资31.76亿元;金宇科林高岭土产能扩张到20 万吨,德奥公司由电梯延伸到立体车库,昌茂石油建成汽运服务产业链,忻州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开工,蓝宝石、5G 芯片等高技术产业项目落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
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建设“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示范区为契机,强化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人才建设,狠抓物流集散、市场开拓、电商营销等重点工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城郊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推进有力,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全面实施,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推进会在忻府区召开。全年新认证“三品”农产品217 个,超任务近4 倍;粮食总产36.6 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创新驱动势头强劲。国家法兰锻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批准筹建,山西天宝、同德化工成为工信部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山西省大型铸锻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忻州市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等4 家创新主体成为我市首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 户省首批创新板挂牌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 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 户、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5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 户,全市众创空间增长1.5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