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执政,殚精竭虑民本为怀
金哀宗正大三年秋(公元1226年),元好问从国史馆编修调任河南镇平县担任县令;公元1227年春夏之交,元好问调任内乡县担任县令;公元1228年其母病逝,他回到内乡县白鹿原丁忧。公元1231年服满后又任南阳县令,直到八月调任京城任职。
元好问少有经世济国之大志,自负“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做官从政、经世济民是他的理想。为此他三任县令,所到之处,民称贤能。河南《内乡县志》记载:“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期间,为官清正,勤于政务,催民农桑,安抚流亡,不负皇命,乐于助民,调离内乡时,百姓攀辕卧辙,挽留不舍。”留下很多佳话。
元好问在这三地为县令期间,正值战火烽起、国遭危难时刻,征租催课,是县令的主要工作,因此县令难干,孤苦的心境只有他自己清楚。在诗《镇平县斋感怀》中他写道:“老计渐思乘款段,壮怀空拟漫峥嵘。西窗一夕无人语,挑尽寒灯坐不明。”面对艰难的征粮纳税工作,他陷入两难:一是要如数向朝廷上缴赋税;二是要尽量减轻百姓负担,让他们能够维持生计。因此在这两方面权衡、纠结,使他很是痛苦,他在《宿菊潭》诗中写到:“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住,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他一方面禁止吏卒深更半夜到百姓家叩门要钱,同时真诚地告诫百姓,一定要按期交纳赋税,否则,他要用鞭刑对百姓做处罚。
针对内乡百姓缴纳赋税后的生活困难问题,他划线立碑,安排民众垦荒;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及时组织民众耕作,使田野呈现出葱绿的喜人景象。在《偶记内乡》诗中写到:“桑条沾润麦沟青,轧轧耕牛闹晓晴。老眼不随花柳转,一梨春事最关情。”表达的正是他对农事的关心;他还及时开仓放粮,对民众进行赈济。同时拿出微薄的俸银,及时捐助特别贫困者,极大地缓解了内乡的官民矛盾,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的口粮问题,保证了内乡的社会稳定。
他对廉吏十分推崇,认为做一个能吏并不很难,而要做个公正的廉吏,那会十分艰难,个中缘由我们现在不难理解。他在诗《薛明府去思口号》(七首)第一首中这样写道:“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在第三首中这样写道:“麋鹿山中尽,公厨破几钱?只从明府到,猎户得安眠。”在第四首中写道:“木案人何罪?累累满狱中。只从明府到,牢户二年空。”把一个清廉无私、执政为民的薛知府进行了多番赞颂,而这位薛知府又似乎是对他本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