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一代廉吏元好问的家国情怀
2016年05月16日 10时05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筑亭修史,矢志担当亡国史志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春,金国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国。四月元好问随同金朝官员被俘至山东聊城。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蒙灭金国,元好问一心辅助的金国终于垮台。

元好问深知,金国灭亡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自己作为金国旧臣,此时已成为一介遗民,由于多种原因,要让自己辅助新朝已不可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审时度势,继续担起历史重任,以“国亡史不可亡”为己任,于蒙古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八月从山东冠氏启程,十一年(公元1239年)夏萧然一身,身无所带,回到故乡忻州隐居,在乡人帮助下,在女儿元严的协助下,构筑野史亭,采集野史,从事著述,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展现出他的爱国情怀。

元好问修史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自身地位低。元好问修史的时候,已是金朝遗民,不是什么朝廷显赫的官员,没有俸禄收入,生计很难保证;第二、手头资料很少。他四处采访搜集,寻访遗逸,杂录记载。这将消耗他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年龄增大,对他的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大;他在《野史亭雨夜感兴》诗中这样写道:“私录关赴告,求野或有趣。秋兔一寸毫,尽力不易举。衰迟私自惜,忧畏当谁语。辗转天未明,幽窗响疏语。”其中“衰迟私自惜”,正说明年龄对他的挑战。第三、修金史风险大。因为作为史料,应该客观公正,对历史上存在100余年的金朝而言,也有鼎盛的时候,也有奋发有为的时候,而要如实客观记述这些,元朝是否允许这样?如果元朝以“图谋不轨,反元复金”罪名相扣,作为做过金朝官员的元好问又何能担得起?

面对困难和挑战,元好问迎难而上,没有退缩。他争分夺秒,奔波在晋冀鲁豫等地,全力以赴完成修史任务。先后完成《中州集》、《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南冠录》等书,共计百万言,为元人撰写金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记载:“元人修《金史》,多本所著,故于三史《辽史》、《金史》、《宋史》中,独称完善。”诚如其学生郝经在《元遗山先生墓志铭》中写到:“每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己所当为;而国史实录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于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方辟馆,为武安乐夔所阻而止。先生曰:‘不可遂令一代之美泯而无闻’,乃为《中州集》百余卷,又为《金源君臣言行录》。往来四方,采遗逸,凡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虽甚醉不忘,于是杂录世事至百万余言,捆束委积,寒屋数楹,名之曰野史亭,书未就而卒。”诚哉斯言!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