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不顾安危生死为民
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正月及十二月,蒙古军两次围攻金国都城汴京,金国形势岌岌可危。这时元好问担任金国的左司都事(正七品),位卑职低,面对势如破竹的蒙古军即将发起的“不降即要屠城”的威胁,金哀宗手下的大臣们莫衷一是。看到昏聩的皇帝、软弱自私的大臣,元好问担着众多大臣的反对及随时可能被冤杀的危险,以“安社稷、救生灵”为己任,及时提出“以降换城、保全百姓”的见解。如此观点,当时似乎可看成是“异端”,现在历史地看来是何等正确和明智!尽管后来元好问“以降求存”的观点,被汴京金国西面元帅崔立以带兵投降的方式所取代,但元好问以“汴京百万民众生命安危为重”的观点,还是值得称道;同时,他从国家大局和社会需要出发,石破天惊,作《寄中书耶律公书》,大胆上书蒙古丞相耶律楚材,请求新兴的蒙古国保护金国中原秀士40余人,被很快采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爱国为民情怀。
元好问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爱国情怀通过他所作的诗歌得到充分体现。而纵观元好问所写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眼中》、《徘体雪香亭杂咏》、《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等丧乱诗,大都心怀结郁,直抵现实,眷恋故国,悲悯苍生。“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眼中》)、“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日北渡》),描写了战乱后的惨景及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称他的诗为史诗并不为过,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诚如他的学生郝经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写:“先生出焉,当德陵之末,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猝然一出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