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状元榜单
其实,早在1985年,河曲巡镇中学的邬鹏飞、王瑞峰就叩开了北大、清华之门。
30多年过去了,时任数学老师、后任校长的李国田还记忆深刻:邬鹏飞十分刻苦,头上顶着拨火罐还坚持听课;王瑞锋家境贫寒,每次回家总要扛一袋玉米窝头和一袋山药蛋,学到半夜饿了,在煤油灯下,把窝头在宿舍地炉子上烤热、把山药切成片烤熟、就上咸菜充饥。
1986年,巡镇中学的马自强又紧步后尘考入清华。
1998年,巡镇中学的吕晓剑以物理满分、总分636的优异成绩再度敲开北大之门。
此后巡镇中学由盛转衰,河曲中学后发崛起。以后的高考状元全部出自河曲中学。他们是:
2003年,刘振鑫考入北京大学,刘浩考入清华大学;
2004年,梁波考入清华大学;
2006年,任雪玉考入清华大学;
2007年,河曲中学一个叫任冠京的年轻人,以高考总分678分的好成绩,成为山西省理科第三名,忻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1年,邬锦波又以高考总分684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夺得忻州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同年还有刘旭考入清华大学;
2013年,范书恺考入清华大学;
2014年,张煊通考入北京大学;
2015年,杜昱博以总分652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2016年,河曲籍学生方延伟以总分672的优异成绩夺得市高考理科状元,钟瑶以总分633夺得县理科状元。
7月1日,微信又传来新的消息,说张琪雨已选择了清华,钟瑶未申报专项生,估计不会被清华、北大录取,她可能会选择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河曲这个地域偏远、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十万刚出头的一个小县,却盛产了这么多的高考状元,惊奇之后,冷静分析却感到并不奇怪。有人说,是文笔塔显灵。可是有很多县都有文笔塔却没有出过一个状元,文笔塔只能体现当时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罢了。
刚刚从河曲县教育局长岗位上退下来的刘继欢说:确实与政府的重视分不开。历届县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任志华当书记的时候,就提出了“办学、挖煤、栽果树”的发展战略,而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差不多的一些县提的口号却是“养猪、挖煤、栽果树”,一是把办学摆在首位,一是把养猪放在前头,两字只差,却显示出发展战略上的高低;以后的县领导都秉承了这一战略,都把教育放在了突出地位。
重视教育的领导,河曲人念念不忘:任志华时建了河曲中学教学楼、宣明仁时建了黄河路小学、郑宏光时建了红星中学教学楼、李树东、李永胜建立了奖励优秀教师机制,李永胜任上巡镇中学搬到县城并确定了新建河曲中学示范高中项目、杜永进将奖励优秀教师资金突破300万,王书东时建成河曲中学并大量地储备优秀教师,现任书记边东胜一上任,就投资几千万,不到一星期把河曲中学搬到新校区,又投资近亿元新建幼儿园、黄河路小学。
再就是教育功臣——巡镇中学的老校长李仲升。“因穷得福”,因为穷得出名,却成了改造右派的理想之地,一大批戴帽子右派被发配到这里,本来应该到生产队劳动改造,李仲升校长却走后门、托关系将这些右派悄悄地挖到巡镇中学,打下了河曲县教育辉煌的坚实基础。
还有基础教育。好高中源自好的初中、小学。河曲实验小学、黄河路小学,河曲中学初中部、实验初中、红星中学等学校为河曲中学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优质生源。黄河路小学、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爱岗敬业,埋头耕耘,目标高远,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特别是主题阅读活动风生水起,全市出名;河曲初中是状元的熔炉,三所初中炼就的状元,被全省高中名校疯抢,提升了这些名校的办学水平;河曲中学反弹琵琶,激励基础教育,从各所名校抢剩下的学生中,一些也被教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高考状元。河曲学校的自信还表现在教师的子弟就地上学。河曲中学校长梁三国就说:连我们的孩子都不信任我们,那我们如何服众?记得几年前在河曲沙畔学校采访,碰到该中学的教导主任骑着摩托车从县城来校上班,前后带着两个孩子,他说:两个孙子,我在哪上班,跟着我在哪上学。能教好别人家的孩子,更能教好自己的孩子。河曲学校的老师子弟都在本地上学,不像有些县的校长,一方面吹嘘自己办学好,私底下却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忻一中。“从2013年范书恺之后就抢不走了,因为国家有了贫困县专项生政策,同样的分数上不了清华、北大,当然办学条件也不比名校差”河曲中学校长梁三国非常自信。
民间重视教育是根本原因。河曲人把孩子念书真正当成光宗耀祖、改变命运的大事,恢复高考后,6000多位学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甚至全家的命运,活生生的现实也让全县人民形成教育能根本脱贫的共识,脱贫从孩子抓起成为上下一致的行动。隔河相望的准旗一中校长邬生盛就十分看好河曲的学生,他说“河曲的学生顶命学习的精神可怕了!贪学的精神很罕见!”在河曲,村村都有名校生,清华、北大在孩子们眼里并非高不可攀。 在村里,孩子们不比吃、不比穿、不比谁家有钱,比得是谁能考上大学;村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花大价钱请老师给孩子补课,民间力量的推动是根本原因。
相关链接:
河曲历年高考状元,你还记得多少?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