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婷与长青州立大学前来学习戏曲的学生
让艺术真正无国界
译艺艺术翻译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5月,王一婷最初创业的想法听来霸气十足,汇聚志同道合的中外好友,把“错”的艺术翻译赶出学界。“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一些文化艺术类的论坛和活动,有一些翻译真是不敢苟同,而且很多时候不到位的翻译就是对交流机会和时间的浪费。举个例子,乐器的音色绝不能翻译成音质或是音品,一字之差,整个翻译就会被完全否定。”谈到艺术翻译,王一婷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她坦言,语言体现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等,翻译的时候这些都要考虑到。艺术翻译尤其苛刻,不仅要求从业者外语过硬,还必须对音乐、绘画、戏剧等都有涉猎,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广州艺术博物馆是我们的老客户,他们有一个专门为山水画家黎雄才先生设立的展厅。虽然工作人员会事先把画展的文字材料给我们,但我每次还是要亲眼看看画作才行。只有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才知道用哪个词能最准确地表达它,才能把那种感觉和魅力描述出来。”
除了“感觉”,还有一个词是在采访中王一婷反复提到的,那就是“细节”。“比如说‘第七届南锣鼓巷艺术节’有一部剧叫《爱的落幕》,它是从法国引进来的。我们做的虽然是英文翻译,但必须先把它的法文名称写出来,后面的括号里再跟着英文作解释。这样的细节在我们的翻译作品中随处可见,所有戏名、人名、地名、著作名称等等,都遵循这个原则。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工作严谨,让每一个引用都有据可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读者,便于他们利用这些关键词搜索到更多的原始材料,为此我还专门学了日语、法语等小语种。”
译艺工作室的logo非常有意思,既像一只眼睛又像一条鱼,仔细看的话会在它的“心脏”部位看到两个英文字母E。“logo是我请专人设计的,两个字母E代表着译和艺,眼睛和鱼都寓意着一种视野,即我们要开眼看世界。都说艺术是无国界的,但语言和文字有的时候会限制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去走近作品,让艺术真正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