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头条>>正文
践行领袖嘱托砥砺奋进鏖战急攻坚深度贫困春风化雨满眼春
2019年06月21日 10时24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见到马桂花,了解到她这些年在外的收入情况,认为其符合贫困家庭的标准。2016年年底动态调整时把马桂花识别进了精准贫困户行列,依照相关政策给予帮扶。

李家沟乡辖11个行政村886户1936人。其中,5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更为恶劣。

胡家洼村也是李家沟乡的一个行政村,辖黄土坡、霸王山两个自然村,全村104户239人。胡家洼村离交通主干线有8公里,通村路蜿蜒绕行在一条河床中,去年夏天一次暴雨过后,县乡干部进村检查灾情,8公里崎岖河床路基本被水冲毁,越野车艰难行走了4个小时才进了村。改变这里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整村搬迁不失为驱穷致富的好办法。俗话说,搬家三年穷。如何让百姓搬家不受穷?合理补偿是保障。

如何做到补偿合理?刘峰向城建、统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请教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测算,终于出台了13大类、52个具体项目的补偿标准方案。这些补偿项目,大到房屋现状、结构类型,小到门窗、树木,再到庭院所存在的有用途的固定物品和基础设施无一遗漏。另外,贫困搬迁户、同步搬迁户和自然搬迁户的补偿标准也有区别,计算补偿金的工作量又成倍加大。这项涉及86户贫困户、54户同步户和135户自然户的搬迁工作的方案,虽涉及面广,但扶贫干部依照项目逐一比对计算出的补偿金,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使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当年,李家沟乡的脱贫工作全县排名第一,刘峰荣获创新奖。

荣誉的背后,不仅是超人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更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你的头发本来就少,这个扶贫站站长当下来,估计就秃顶了。”每每面对同事的调侃,40岁刚出头的刘峰总是笑着回应:“秃顶算啥?倘若脱发能脱贫,我当不惜青丝,情愿早一天脱成光头!”

静乐县“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受欢迎。本报通讯员摄

攻坚令出,使命如山。

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统揽格局要求,自觉履行脱贫攻坚责任,主动落实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政策,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了攻坚合力。

十大举措,项项精准,桩桩有力:

扎实推进整村搬迁;有力开展产业扶贫;倾力抓好就业扶贫;精心实施生态扶贫;突出细化教育扶贫;大力深化健康扶贫;全面强化社保兜底;精准落实住房保障;努力实施整村提升;鼎力开展精神脱贫。

扶贫工作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最终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保德县尧圪台乡红花塔村,这样的扶贫接力赛,已经坚持了好几年。

2015年8月,红花塔村迎来了第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宋昆伦。这也是省质监局派到红花塔的第一任第一书记。对于一个长久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乡村生活总会有许多不适应,可是宋昆伦很快进入角色,烧炉子、劈柴火、睡土炕,短短一个月时间下来,他很快融入保德农村生活。为了尽快和乡亲们拉近距离,顺利开展工作,宋昆伦逐户走访,帮老乡扫院子、干农活,和他们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情况和困难,让他们及时享受对应的政府惠农政策。半年下来,他成了村民土炕上的常客,大家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跟他唠叨。

情感沟通了,工作开展起来就顺利多了。在他的协调下,村里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硬化了广场,还为村里建了高位水塔,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2016年,在省质监局的支持下,他为村里争取到扶贫资金,给贫困户购买600只鸡,惠及24户贫困户,还给村里购买旋耕机一台,极大地减轻了村民春耕时的劳动强度。

在宋昆伦看来,扶贫不只是一份工作,已融入了自己太多的情感。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为村里的老人购买拐杖;入冬时给他们送上棉帽;为村里的孩子送去书包和纸笔,等等。小小的心意打动了所有人,大家都把老宋当成自己的亲人。2017年,老宋挂职期满后悄悄离开了红花塔。

接替老宋的是省质监局的张旭东,此时红花塔已经进入脱贫巩固期。张旭东的到来,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张旭东明白这是老宋打下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他说:“因为有老宋这个扶贫标杆在前,即使超不过老宋,起码也要和老宋看齐,干到和他一样的高度群众才能够满意。”

扶贫工作需要接力,更需要提升。研究生毕业的张旭东看待问题一针见血。他说,当前推进村级产业发展才是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所在。工作队和村委在充分调研后,同省局和乡里达成共识,决定通过种植连翘、建设电商平台来推进村级产业发展,为今后村民致富拓宽路子。为了推进连翘种植,村里和运城绛县季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了以每公斤8元的保底价格回购合同,所有枝条、叶子以相应价格回购。这样一项绝好的产业,村民自然乐意,省质监局领导也大力支持,每亩连翘种苗给予适当补贴。

今年4月20日,种苗到位后立刻开始组织种植,村里雇佣拉水车逐株浇水保障成活率,三名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委班子领导每天到地里和村民一起干活,有时嫌回驻地远就带方便面解决一顿饭。连续一个月下来,文雅书生张旭东也变得脸膛黝黑,两名帮扶老队员已是活脱脱老农形象。目前,全村已种植连翘种苗100余亩,大约10000多株。村委会主任王占伟说:此项目已经能够让20多户村民逐年稳定受益,而且随着连翘植株不断长大,收益也会逐年增加,作为带动村级的主导致富产业,加上村里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收益足以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

此外,扶贫工作队还通过电商平台的建设,为村民售卖五谷杂粮。目前已达成3万斤小米的订单意向,省质监局为了支持扶贫工作,自筹资金100万元,为村里购买农机具、小杂粮加工机械。用张旭东的话说,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届又一届队员接过手中的接力棒,和贫穷赛跑,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战役。

脱贫攻坚成效,写在贫困户的笑脸上;易地搬迁致胜,反映在移民新村风貌上。走整村搬迁的路子,复垦土地,生态治理,从岢岚县宋家沟新村、广惠园新村到五寨县漪涟苑移民新村、忻府区怡居苑移民小区的建成与完善就是忻州整村搬迁的一个缩影。

尽锐出战,志在必胜。连续三年,八场硬仗,八大突破,忻州脱贫成效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彭雪峰是四八四四转播台办公室主任,2017年6月,被选派到五寨县东秀庄乡闹儿沟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脚踏实地、不辞辛苦,以村为家,紧紧围绕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以“抓党建、促脱贫”为职责和使命,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闹儿沟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驻村的第二天,就从走访、调研入手了解情况,整整一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掌握了闹儿沟村的基本情况。闹儿沟村依崖而落,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村落,全村共有97户237人,其中贫困户45户120人,约占总人口的47%。绝大多数村民依然住着窑洞,其中有为数不少的贫困户仍然住着土窑洞。村中道路一下大雨就泥泞不堪,粮食产量虽然不错,但离城较远、道路不畅成为制约闹儿沟村发展的大问题。在探讨农村脱贫、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上,彭雪峰曾多次征询村“两委”班子成员、致富能手、贫困户等的意见和建议,渐渐地他心中擘画出脱贫致富的蓝图。

2017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闹儿沟村许多土窑洞面临“不测”,村中的饮水管道也被大雨冲坏。面临此种情况,彭雪峰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县城和闹儿沟村,打报告、交材料、协调各方,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一条专门属于闹儿沟村的“村村通”上马了,推土机及时赶到了现场。闹儿沟村不仅解决了道路的问题,吃水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

2018年是五寨县脱贫摘帽之年,作为闹儿沟村第一书记的彭雪峰深感责任重大。年初,他经过多次协商,使闹儿沟村的贫困户和五寨县汇丰贸易公司顺利地签订了高粱和马铃薯的购买协议,增强了闹儿沟村贫困户对脱贫摘帽的信心。同时,他积极为村里的贫困户协商光伏发电、异地搬迁等项目。慢慢地,他和贫困户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许多贫困户的一些私事也让他代劳,比如买种子、地膜、打药机等,他都乐于帮忙。村民们亲切地叫他“小彭”。他的努力工作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今年上半年,他被五寨县扶贫指挥部评为“2017年度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如果说贫困是一座山,奋战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就是挖山的愚公;如果说贫穷是一条河,每场脱贫攻坚战役,便是对河的征服、水的跨越。

三年来,全市脱贫攻坚战稳步向前,不断推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忻州市实施整村搬迁的实践探索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全市整村搬迁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连续三年我市脱贫成效考核成绩优异,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三年打赢“八场硬仗”,实现“八大突破”。

定襄移民搬迁让山区农民实现安居乐业。图为惠园移民新村。张晋兰摄

打赢了6县脱贫摘帽硬仗。全市贫困县数量首次少于非贫困县,实现结构性突破。

打赢了整村搬迁硬仗。全市农村布局进一步优化,易地搬迁助推城镇化,城镇化率增速全省第一,2018年首次突破50%,整体由农业型社会进入城市型社会,城乡人口实现结构性突破。

打赢了贫困群众增收硬仗。全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居民、快于城镇居民、快于GDP增速,贫困人口收入增速实现结构性突破。

打赢了基础设施改善硬仗。机场通航,高铁通车,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贫困地区交通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打赢了特色风貌整治硬仗。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明显改观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打赢了特色产业扶贫硬仗。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唯一整市推进试点,杂粮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开工建设,“中国杂粮之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打赢了精神脱贫硬仗。代县刘桂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成为全国当年同层级表彰两人之一,沙万里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成为全省4名获奖者之一,先进典型选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阶段性打赢了交账交卷交代硬仗。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召开了全省攻坚深度贫困现场推进会,实现了忻州历史上的标志性突破。

窗外的雨拍打着玻璃,发出阵阵响声,但这响声很快被屋内的笑声掩盖下去。这天,邮储银行到村里办理光伏贷款,通过安装分散式光伏电站,每户每年可收益3000多元。“魏书记,这样我们脱贫就有了保障啦!”村民老张兴奋地说道。魏根虎笑了笑,望着窗外的雨,脸色又沉了下来。“不行,我得去接他们。”丢下一句话,魏根虎驱车消失在雨中。

这是发生在2017年7月份的一件事。当天,邮储银行到村里办理光伏贷款,刚好遇上中雨,有4户办理贷款的贫困户被雨截在县城。为了不耽误贫困户办理业务,魏根虎冒雨开车到县城把4户贫困户接回村里,办结了相关手续。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感召下,2015年8月,忻州市审计局人事教育科科长魏根虎主动请缨到繁峙县杏园乡铁家会村任第一书记。从那时起,他长期扎根在铁家会村,与村民同生活、同劳动,为全村脱贫攻坚献计出力。

“要随时解困解难,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这是魏根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秋雨季节,贫困户赵世兴、杨先平家的土窑洞因年久失修漏雨,局部出现垮塌险情,魏根虎劝说两家人转移到村小学暂时安置后,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危房改造,并帮助他们完善所需材料,督促工程尽快开工,最终顺利完成了危房改造。村里因大病致贫的谢永新和薛四四两户贫困户,医保怎么报?大病如何申请?民政救助走什么渠道?他跑前忙后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帮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魏根虎还帮找不到担保人的贫困户贾慧德进行了光伏贷款担保,人们不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在银行为人做贷款担保。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2017年,在多方考察后,结合铁家会村实际情况,魏根虎确立了发展干果经济林的思路。目前,该村发展的500亩干果经济林已惠及全村97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1户。同时,他还推动16户贫困户安装分散式光伏电站,12户贫困户以“五位一体”方式加入当地发展好的涉农企业,20户贫困户以加入合作社的方式实现稳定分红,73户79人享受政策兜底保障。全村贫困户实现了一户一策,有些贫困户甚至实现了一户多策。

看着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魏根虎又发起了愁。原来,铁家会村与外界道路被一条铁路所隔,现有的涵洞只能通过小车,限制了村庄的发展。为此,魏根虎多方奔走,争取上级资金20万元对原有的涵洞进行了加固拓宽,硬化村西通往主干道长500米、宽6米、厚20厘米的水泥路,彻底告别了铁家会村大车不能进村的历史。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条件,魏根虎还争取资金,为村委会新盖9间办公用房,并对村小学进行了整修;争取资金26万元新打1眼灌溉井,配套了井房、线路、灌溉设备等,使近300亩旱地变成水浇地,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大约近10万元;协调县水利局投资近27万元新建4000米U型防渗渠,铺设浇灌管道1000米,为全村抗旱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筹资近50万元改造村自来水管道6000米,方便村民用水。看着这位为了村庄发展、群众脱贫四处奔波的第一书记,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第一书记进行轮换的时候,魏根虎主动申请延长自己的期限。他说“: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在这个时候,坚持就是胜利,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全村的扶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搬出山庄,迁离窝铺,一户不落。忻州紧紧抓住“整村搬迁牛鼻子,撕开口子,趟出路子,打开场子,突出重围,闯出全国新路

仲夏的忻州大地,碧绿如茵,生机盎然。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来到忻州。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