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
舞动龙头唱大风
忻州横跨东西,处于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融合区,是唯一涵盖了三大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在我省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中,忻州均是华彩的重要段落。偏关老牛湾既是黄河入晋第一湾,也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成为我省构建“乐水、尚城、崇山”旅游品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珍珠诚可贵,项链价更高。忻州市以发展全域旅游为路径,将全市旅游资源整合五大旅游区,构建起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为龙头,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忻州段)为龙身,以自然遗产芦芽山为龙胸,以黄河和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四河及顿村、奇村、大营、汤头四大温泉为龙水的忻州龙型旅游格局。与此同时,“心灵之舟”的旅游口号风行大江南北。
三大资源形聚神合,全域旅游魅力迸放。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忻州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13.9万人次,同比增长23.8%;实现旅游总收入188.1亿元,同比增长27.2%。
【转型综改】
蹄疾步稳敢争先
改革是不竭的动力。
忻州积极推进转型综改,在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煤炭管理、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探索深化,开发区建设渐入佳境,“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项目分类考核、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成果不断巩固,五台山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对标前行,进位争先。十二五期间,忻州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1.4%的速度高速增长,超过全省增速8.1个百分点。去年,全市开工项目888个,总投资941.9亿元,排名第一;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955.6亿元,排名第二。
今年,随着2个5万千瓦风电项目和1个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投产,以及忻府区庄磨镇1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开工建设。忻州全市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451.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总量全省第一,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累积的良好发展势头。
【开放引进】
构建东进西联南融北合的“动感地带”
忻州市是历史上内长城的外三关所在地,东以太行五台为屏,西以黄河长城为壑,自然的困境成为了开放发展的地理瓶颈。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忻州市在以交通沟通,高速提速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东进西联南融北合的大开放格局。东进就是跨入京津冀,参与雄安特区建设,通过提高参与度,扩大开放度,承接产业和项目,在互利互惠中加快发展。西联,就是联合“丝绸之路”沿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积极参与“黄河几字湾”能源金三角区域合作,沿着昔日西口古道,加快铁路、公路黄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煤电气等产业开发。南融,就是发挥忻州市环境好、房价低、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融入太原都市圈,建设省城后花园,在资源、资本、资产等市场要素对接中,再造优势,加快发展。北合,就是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晋北煤化工基地、五台山和长城旅游等为依托,加强与相邻城市合作,参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开发,实现跨区域、跨空间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