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铺就的小巷七弯八绕。颓圮的院墙,残缺的老屋、窑洞随处可见。高大的榆树、枣树、杏树、梨树……树皮斑驳,遮天蔽日。正午时分,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打破了山村的寂静。
这是定襄县河边镇马家窑村,也是忻州贫困山村的缩影。就是这个闭塞、落后,常住人口只有三十几人、村民平均年龄六十多岁的偏僻小山村,最近陡然间热闹了起来——忻州、定襄、原平、太原的游客扶老携幼来到村里,亲身体验当年抗日根据地的情境,走的时候还不忘采购些村里产的小米、鸡蛋一类绿色农副产品。
在下乡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牛世伟的带领下,马家窑村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进而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高 君

图为定襄县马家窑村将旧窑洞院落开发成红色旅游基地
一个贫困山村的昨天
马家窑村位于定襄县城东北30公里处。虽说全村总户数有85户,总人口有165人,但这只是统计表上的数字。年轻人四处打工、娃娃们外出上学,眼下村里的常住人口不到40人,倒有36户低保户,6户五保户,有的老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县城。全村耕地776亩,可全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
去年8月,30岁的定襄县住建局城管执法大队党员干部牛世伟,担任下乡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走访村民。一年后,说起当时的感受,牛世伟仍然心有余悸:“全村不管是平房还是窑洞,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危房。”有几户村民家的墙壁,裂缝宽到他一个拳头都伸得进去。
破窑烂房不说,村民吃水也是个大问题。马家窑村没水,和邻村共用的一处水源,水少人多,村民需要起很早就去排队。有些力气的挑着铁桶担水,上了年纪挑不动的只能拄着拐杖背个小水壶一趟又一趟。住得远的,挑一担水来回3里地也不止。有时候,半天的功夫都用在排队担水上。
吃水困难,交通也不便利,村子离最近的城乡公交站点有20多里,村里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县城。
村里留不住年轻人,老人们腿脚不利索,有了垃圾往往都是推开大门就往外扔。时间一长,村里的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一到夏天,苍蝇成群。别说是外面有人来,本村人自己都待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