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浸染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
这里,曾留下60多位党和军队领导人及革命先辈闪光的足迹。早在1922年,山西党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回静乐县传播马列主义,对静乐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启蒙教育,播下了红色种子。1936年3月,开国大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与军团政委程子华率部东征路经娄烦,驻扎五天,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砸“官盐店”等斗争,使静乐人民分享到了胜利果实。随之,静乐县不少青年自愿参加红军,奔赴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一二〇师七一五团政委朱辉照等于1937年10月率工作团来静乐开展工作。期间,晋西北区党委派马隆兴来静乐创建党组织,第五战区革命战地动委会委派李蔚然来静乐筹建动委会。继之,由马隆兴、朱照辉、李蔚然组成中共静乐县委员会。马隆兴为第一任书记,崔岩为第二任书记。1937年11月,静乐发展了第一批党员30余人。到1938年春,全县党员已发展为1029人。继1938年2月中旬,康家会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到春末夏初,全县农村党支部已发展为21个。1937年初,成立游击队,下辖五个大队,李蔚然任队长,陈占彪任政委。同月,由宋照辉率队参加了八路军。同年,组建了县农、工、青、妇各抗日团体。1938年夏,八路军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来静乐,在寺坡上明伦堂召集会议研究部署抗日工作。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续范亭多次来静乐调解国共摩擦。1939年,时任二战区实察专员华国锋两次来静乐进行了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滕代远,根据中央指示,于1940年在娄烦镇娄烦村召开“晋西北根据地会议”,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宣告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正式建立。
1942年,刘少奇在静乐通过封锁线赴延安。1947年4月初,叶剑英路经静乐并了解土地改革情况。同月11日,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团自岚县来到静乐县,并听取了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的工作汇报……所有这些,都是静乐儿女血性刚毅、忧国忧民、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写照。静乐军民生死与共、血脉相连、同仇敌忾、共同抗敌,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红色精神,在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淬炼中砥砺成金,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华章。
静乐威震敌胆的抗日战场
继1937年10月成立了动委会和中共静乐县委员会、县牺盟游击大队以及农、工、青、妇抗日群众团体之后,1938年,静乐三区游击队2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3月5日,日军兵分两路进攻静乐县城,静乐城守军,国民党骑兵一军军长赵承绶率部队弃城而逃。国民党静乐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也向南逃到了娄烦镇的三元村。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晋西和晋西北发动“晋西事变”,妄图赶走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共静乐县委根据党中央和晋西北区党委的指示,对阎锡山发动的事变进行了有力反击。1940年1月2日,摧毁了国民党顽固派县党部和县政府。1940年1月5日,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曙明任第一任县长。日军侵占静乐后,在全县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掠抢,奸淫妇女,制造惨案,无恶不作,罪恶滔天。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牢记国仇家恨,把日本鬼子赶出静乐,赶出晋西北,赶出山西,赶出中国!”已成为静乐军民的强烈呼声和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八路军驻静部队与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等地方武装,采取地雷战、围困战、伏击战、阻击战、诱敌战等战术,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对敌作战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5000余人。
1940年6月的米峪镇战斗中,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及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的指挥下,与二支队配合,毙伤敌人700余名,生俘大尉以下官员100余人,缴获步枪15支,子弹900余发,马80匹,重机枪六挺及一批军用物资。著名的“米峪镇战斗”被永久地载入抗日战争史册。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第一枪在康家会打响,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四团,七一六团毙敌200余名,俘获日兵12名,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二挺、轻机枪23挺、步枪百余支及大量弹药、手枪十余支,炸毁敌汽车两辆,并毙敌100余名。康家会战斗闻名晋西北,誉满华北地区,成为百团大战里应外合、围点打援的典范战例之一。为配合康家会战斗,诱歼县城增援之敌,八路军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在砚湾开展了阻击战,经过四十分钟的激战,大获全胜,毙伤日寇90余人,俘虏日兵十人,炸毁敌车两辆,缴获敌炮一门以及步枪、轻、重机枪等军火器械。此次阻击战亦为三五八旅伏击战的典范战例之一,被载入八路军军史。据团结出版社《百团大战纪实》载,康家会战斗为百团大战首战。该战大获全胜后,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县大队民兵在丰润村民兵的配合下,攻打丰润日伪碉堡,歼灭日军20余名,俘获伪军13名,并缴获五箱手榴弹、2000余发子弹及一挺轻机枪、30余支步枪。
1940年8月,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在三区游击队长宋宝玉、王佩珍以及西窑村、任家村、李家湾、前文明民兵的配合下,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攻克了地处军事要塞的连堡口,共歼敌100余名,炸毁汽车三辆,缴获小钢炮三门以及其它军火武器、军用物资。地处静乐南大门的娄烦镇敌碉堡大小共有5个,并在镇北二里许的山梁上筑有大小碉堡各一个,且相互间有暗道相通,暗道上设有吊桥,四周有高达四尺的双层铁丝网,确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攻克任务十分艰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官员张金如认为要想攻克,确实不可能。但1944年9月,在抗日军民三天三夜的强攻下,被连根端掉。炸毁镇内5座碉堡,石梁山战斗共歼敌40多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盟邦记者团目睹了此次战斗的全过程。
1944年8月28日,英雄的二支队与一区武工队一弹未发,智取敌碉堡,生擒6名日军,缴获两门迫击炮,轻重机枪各一挺,炮弹40余发、子弹4000余发,六支步枪及其它军用品。这次战斗被列为晋绥六分区光辉模范战例,八分区通报表彰了二支队,使其誉满晋西北抗日战区。1945年9月11日,八路军正规部队与民兵合围静乐县城,采取围困战的战术,经过激烈战斗,25辆日军汽车被全部炸毁。次日,日军弃城逃往忻县。至此,被日军盘距近七年之久的静乐县城,宣告光复。丰润战斗、火烧汾河大桥、火烧天柱山炮楼、智取三角山碉堡、东大树伏击战、曲峪战斗、忻崞支队汾河川痛击日伪军、二支队配合游击队、民兵夺粮战斗、娘子神遭遇战、围困石梁山敌碉堡、梁纹沟诱敌战、瞭人峁痛击日寇、围困石神据点以及遍及全县威力无比的地雷战等,静乐军民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赋予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我们不能忘记“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先人开道为后人,后人继业慰忠魂”的真谛所在。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健全我们的灵魂,完善我们的人格,继续传承和发扬“蕴于化而践于行,承其志而兴其业”的红色文化,信心百倍,壮怀激烈,增强凝聚力,释放正能量,提升发展标杆,挺立改革开放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努力进取,甘于奉献!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