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服务>>正文
一个地方传统农业产业的新生
2016年08月02日 09时21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忻府区国家甜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郭剑峰 通讯员 郭隽卿 王伟峰 杨菁 刘学刚

山西省质监局分别于今年5月18日、7月8日两次组织省专家组、国标委专家组(由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及本省专家组成)对忻府区甜瓜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通过基地检查,听取汇报,观看专题片,专家组评定打分等规定的程序、内容后,专家组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忻府区甜瓜标准化示范区成为代表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国家级示范标杆。忻府区政府项目领导组协调机构、机制健全,措施到位,工作协调有力;承担单位成绩显著,贡献巨大,政府满意、农民满意,功不可没。以蔬菜专家郭隽卿、王伟峰、杨计贵、弓林生、安金荣、张建霞等为代表的协会专家团队;以侯学光、冯国良、冯永安、李双秀、毛存文、范黄金、范银安、范银峰、冯成怀、赵全龙、张顺义、张正祥、常玉秀、吕银旺、周双良、高宝银、周银虎、韩德书、李书贤、秦建华等为代表的基地园区、合作社、示范户均为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

设计与创建:甜瓜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模式设计、创建与实践探索基础

项目的来历:以市蔬菜瓜果产业协会服务甜瓜产业实践形成的会员广泛性基础为依托,以市协会会长郭隽卿、郝建文等于2008年发表的《忻州甜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模式设计、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思考》调查研究学术论文为蓝本,2013年通过市质监局、忻府分局启动国家甜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正式申报,2014年1月省质监局发文正式设立忻府区甜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有关乡镇、村、合作社的密切配合下,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甜瓜产业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雏形,已成为忻府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甜瓜是忻州地方传统名产之一,也是忻府区区域农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产品闻名遐迩。近年来,全区年栽培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栽培品种以薄皮甜瓜为主,占98%以上,厚皮甜瓜比例较小。多年来甜瓜生产以露地直播为主,属于传统的、较低水平的生产模式。由于受到自然和栽培条件的限制,露地生产条件下,病虫害难以控制,产量较低,品质难以保证,使得地方甜瓜优良品种灯笼红、绿夹脆、蛤蟆酥等地方优良品种资源濒临淘汰失传。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市场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这一思路,创新发展,把忻州甜瓜这一地方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成为促进全区乃至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市场增利、市民增福的重要支柱,让地方名优特色产品走出忻州、走进市场、走向世界。

在粗放栽培条件下,甜瓜种植亩均收入参差不齐,温室设施栽培最高的亩收入可达5-10万余元,而露地最低的仅为2000元左右。悬殊如此之大,意味着发展潜力之大。2010年,忻府区安邑村、土陵桥村、北义井乡通过大棚设施栽培试验甜瓜提早上市15天左右,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2014年,部落村日光温室栽培甜瓜,上市时间为4月16日,最高亩收入9万余元;2015年,提早到4月3日上市,最高亩收入达到10万元,2016年提早到3月16日上市,售价70元每公斤,目前亩收入已达9.8万元,预计收入可达11-12万元;甜瓜采摘期从3月持续到国庆节前后。而甜瓜增加效益的关键不仅在于提高产量,更重要是提高品质。在忻府区建立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就是要通过培育推广新品种,利用大棚、温室、中小拱棚栽培设施及开展设施育苗、露地定植模式等一系列标准化示范模式,推动甜瓜产业的迅速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示范效果。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