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准备再添一个二宝
家住忻州城区和平西街的王美琴今年58岁,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儿一女都是王美琴一手带大。女儿李筱曼今年29岁,孩子5岁。李筱曼和她的丈夫都不是独生子,所以当“单独二孩”政策施行后,王美琴就和女儿、女婿开始期盼:“什么时候政策允许了,我们家也可以再添一个二宝。”去年10月底,全面二孩政策一出台,就让王美琴一家很是激动。“每次带外孙女出去玩耍,她只要看到其他小朋友就兴奋得不行,还经常指着电视里的孩子叫姐姐、哥哥,我一门心思想让外孙女有个相伴的弟弟。”王美琴说。
对于李筱曼和丈夫来说,最担心的是孩子内心孤单。“从小到大,我有哥哥一直相伴,从来不知道害怕、孤独。”在李筱曼心里,有了哥哥这个依靠,遇事就用不着那么手足无措。前年冬天,母亲王美琴生病住院,她和哥哥轮流陪护。“多一个兄弟姐妹,就多了一个依靠。父母年龄大了,有个头疼脑热,多一个人照顾,就多了一份安心。”李筱曼感触颇深,“如果将来自己生病,一个孩子的负担岂不是更重更累,‘4-2-1’的家庭模式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她认为,现在有一个女儿,再生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挺好。而且,老二和老大在成长中也会互相帮助,让他们从小体会手足之情,懂得分享,真正体会照顾他人的快乐。
养育孩子原本没那么难
吴秀英今年69岁,退休前是忻州市第七中学的教师,吴老师的丈夫老银也是一名退休工人。老两口育有三女一子,两个人年轻时候,工作十分繁忙。但在他们看来,养育孩子并没有那么艰难,而且孩子在家里健康成长,都念了大学,也都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吴老师说:“在上世纪70年代,许多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也不算少。”
吴老师回忆,上世纪70年代,夫妻俩月工资分别是36元和52.5元,共计不到90元的月收入要保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那个时候,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家里孩子虽然多,但是并没有造成很大经济负担。“ 人们工作热情高涨,尽量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其实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很少。”在吴老师眼里,那个年代的人们并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会有这么多生育顾虑。她不理解如今一些年轻人为何总是恐惧生孩子,吴老师笑着说:“生孩子没有演员演得那么可怕,我自己一口气生了四个孩子,从来也没有感到害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是人生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再说孩子多有多的好处,大家庭总是处于热闹的氛围中,从来没有冷清的感觉。孩子们小时候每天都会上演‘联欢晚会’,大女儿表演体操、跳舞,小儿子就马上展示武术,二女儿则拿出她的看家本领二胡独奏,三女儿则为姐弟们一展歌喉。”吴老师说起家庭趣事洋溢着一脸幸福,那时家里其乐融融,孩子们情意绵绵,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没有一丝孤独感,而且孩子之间的亲情也是越来越浓。长大以后,孩子们互相关爱,手足情深,让老两口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