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甘为清凉补新篇
——李宏如先生潜心三十余年为五台山佛教修志
2016年09月04日 15时34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清凉情结

李宏如虽非佛门弟子,但他家住五台山北麓几乎村村都有佛寺的繁峙。李宏如关于五台山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当数狮子窝梁上的翡翠琉璃塔了。狮子窝(在繁峙地界内)是从西路(峨口茶铺)入台怀的必经之地,也是李宏如从小去姥姥家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都有不同感受,总是恋恋不舍。他11岁那年路过时,此塔还保存完好。1980年7月,当他再度路过,看到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景象时,他还给省文管局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救一救五台山狮子窝的琉璃塔。李宏如与五台山渊源之深、感情之厚由此可见一斑。

李宏如正式接触五台山佛教是在1984年,这也许是一种宿命。那时,李宏如已经从繁峙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调到繁峙县委统战部工作(后任县政协副主席)。当时,忻县地委统战部安排各县整理宗教志史料,为省和地区编写宗教志提供资料。县委统战部长宫子清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李宏如。本来把一些现成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报上去就可以交差,但李宏如觉得那样做不单是对不住上级,而且也交待不了自己。何况通过初步调查,他已发现了繁峙佛教的不少历史资料,有的还需进一步核实,怎么能图省事半途而废呢?在李宏如的骨子里,潜藏着那么一股拼命三郎的劲,这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接受任务那天起,他就以近乎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精神,开始了他耗时近20年,行程数万里的漫漫求索。

荒野寻访

为了获取资料,李宏如借阅、研究了许多古籍,如《清凉山志》、《五台山游记》、《古清凉传》等,但书稿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来自作者荒山野寺考察的第一手资料。

据李宏如的日记所记,其中1987年7月10日那次,前一晚住清凉桥,雨下了整整一夜,且由小雨到中雨。清晨6点,他们一行4人向僧人借了棉衣,外面再穿上雨衣,冒着风雨,向西台进发。这地方来一次不容易,既然来了他就想上去碰碰运气。如果风雨停止,正好拓碑。当时没有车路,只能步行。由沟底爬到山顶,爬坡10华里,雨虽停了风却很大,说话连自己都听不见,话音刚一出口,就被大风刮跑了。如果直着身子,绝对站不住,必须将身子向前倾斜,用头顶着风,才能勉强站住,但不能走动,否则会被刮倒。这是李宏如从未经历过的大风。风不停,不能拓碑。临别,李宏如给包工队负责人留下了一些钱,请他抽空儿把西台的4通碑石扶起来。

还有一件令李宏如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李宏如曾在1985年7月15日去北河家会龙庆寺看到一方明朝的石碑,碑刻年月已失,但有撰写碑文的人名,当时他记住了,可回来做笔记时却忘了,费力想了好一阵,只想起前面两字“释德□”,后面一个字好歹记不起来了。到了7月20日,在家午睡时他突然记起第三个字是“熙”,于是很快作了补记。

近20年来,李宏如共计捶拓或抄录了全县60余座寺庙和70余处关隘、墓地等的碑刻、钟磬、题记、梁记300多方(件),拓片、抄件600余张。内容有创建、重建、迁建、维修寺庙的,有彩绘塑像的,有修行悟道的,有记高僧嘉言懿行的,有记佛教各宗派及寺庙佛事活动的,有记朝台访友的。这些碑文的撰写者,有皇帝、大臣、高僧、名人,有当地的进士、举人、秀才,也有乡间文化人。他们的文章、书法、绘画,都打上了时代和区域的印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准,是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历史见证。碑刻中有布施者的村名、姓名及所捐钱币、粮食的数量,有商号、衙署、驻军名号等,对研究繁峙的历史、地名、姓氏、民俗、信仰、农业、商业、文化和艺术等均有参考价值,可以说,这些资料是地方史、宗教史、民俗史的补充,它对研究五台山和繁峙的佛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