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
秀红十分支持火苗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当火苗决定将家乡作为潜心创作的基地时,秀红义无反顾地携儿带女相伴而归,当起了火苗的贤内助。
宁静的山村,造就了一个心无旁骛的创作环境。火苗懂得,根雕艺术的创作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所以,火苗经常自己上山去苦苦寻觅原材料,他的身影出没于大山的皱褶里、灌木的丛莽中,划破过手,磨破过肩,摔过数不清的跟头,还有过被大雨困在山里的经历。
火苗初心不改,任何艰难都敌不过他进取的意志和毅力。为了雕刻好人物的五官,他一连几个月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认真探究、思索、揣摩、练习,终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仅作品卖出了好价钱,还得到了名家的好评。如此这般,更加坚定了火苗将根雕进行下去的决心。
根雕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在创作上,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原则,坚持因材施艺、因势布形、突出色彩、讲究纹理的规范操作。所以,火苗面对一件原始的根材,常常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才最终定型。
火苗把以前学到的国画理论融入构思中,将内心的感悟和心境体现在创作上。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内涵,他努力将每一件作品从工艺雕刻推上了艺术雕刻的台阶。
火苗说,观察根材的时间有时比创作的时间还要长,而这个构思立意的过程正是我最享受最快乐的时候。
去年,火苗从焦家寨的西山上刨了一根木瓜料,拿回家仔细一看,这块东西皮料白,心料红。正因为材料有着内外不同的两种颜色,色彩反差大,视觉效果好,火苗有了一个成熟的构思,即雕刻屈原。屈原喜好穿一件白袍,这块木瓜料正好有不可多得的白皮料;原料上有一小段突出的枝杈,是可以留作屈大夫宝剑剑柄的部分。而且这根料端严、沉稳,有一种难得的静态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完全可以表达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处理粗细表皮,打磨人物细部,抛光关键节点,整体动作一步步走下来,屈大夫的高大形象呼之欲出。
火苗从定襄收购到一块崖柏,长约80公分,密度好、形态奇、纹理美。他将原材拿在手里反复比划,竖立起来看看,平卧下去瞧瞧,最终完工后被命名为“海的女儿”。看啊!那长长的秀发被海风吹起来,悠扬着,飘逸着。而衣纹的走势和头发的飞势上下平行相谐,浑然一体。再仔细端详,少女舒适、惬意地微阖着美目,神态安详娇媚,脸颊旁侧露出一只纤巧的手。所有这些,仿佛都能让人体会到海风吹拂时的悠然和煦。
潜心创作
每一件根雕作品,首先来源于自然,其次出脱于顺遂自然的自然创作。其技,在手、在力、在巧;其艺,在智、在情、在心。故此,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有手的温度,力的刻痕,巧的精妙。更有人的智慧,情的化育,心的灵性。
历史人物是火苗创作的重心,为了雕刻好这些史传的伟人,他购买阅读了许多历史书籍,从人物的传奇中、故事里获取创作灵感。在雕刻手法上,他擅长用简练的刀法表达人物的形神,追求简洁之美、传神之美、自然之美,这已成为其根雕作品的风格。
火苗从太原买到一段太行山崖柏,有点弯曲。一般人可能瞧不起这样的弯曲原材,可是火苗却认为弯曲也是一种美态,美态当然会有妙用!回到家,他仔细地研究这件根材,发现上面有一突出部位,神似形象的笔势,所以确定雕刻一位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那么雕谁呢?火苗又陷入了沉思,最终想到了草书大家张旭。他把根材的形态与人物的动态紧密结合,以弯曲体现人物的癫狂,不仅张旭仰面朝天,头发和胡须也呈向天飞扬的豪放气势。这种极度夸张的动态感,把张旭这位狂草大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别具意味。
除了屈原、张旭,在火苗的根艺作品中,已经完成的历史人物还有达摩、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陆羽、苏轼等等,他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尊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理解融入创作中。
几年来,火苗手里创作出无数根艺,远销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有了微信后,朋友圈里可以发送自己的根艺,吸引远方客登门造访,好多根艺就是这样销出去的。
火苗说,我从来不用活着的植物树根,只雕死的枯的树根,让死根再生,枯木逢春,这符合我的初心和本意,也更符合天道。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感喟不已。
是的,根艺更需要通过主体人格的修炼,注重内在精神积淀,从姊妹艺术中吸取养料,从时代精神中吸取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采访即将结束时,火苗说自己有三个愿望:一是举办一个自己的根雕作品展;二是收两名与自己一样热爱根雕艺术的徒弟;三是完成原平历史人物系列根雕的创作,具体可分两组,一组是历史上对原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如介子推、扶苏、蒙恬、李靖、魏征、元好问等,一组是原平本土产生的杰出历史人物,如慧远、慧持、班婕妤、郝隆、秦朗、张黎、班氏三杰(班彪、班固、班昭)、班氏三雄(班超、班勇、班雄)、杨沂中、刘寅、高仲迁、赵惟贤、武伯英、张曾、续西峰、弓富魁、续范亭、张培梅、张培勋等。
就凭着火苗对艺术锲而不舍的无悔选择和深切热爱,这三个愿望肯定可以实现!
辞别火苗时,大家合影留念,背景就是他的创作室。人们仿佛感觉到,此刻氤氲于火苗创作室的根香之气,也来自历史深处。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