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晋生
7月23日,一行九人去原平西山拜访火苗。然而,避暑去找火苗,这可就有点出奇了。
火苗是一个人的微信昵称,名叫王俊英,真实的爷们,却有一个十二分女性化的名儿。还有一个别名,叫“穿石”,柔美的太柔美,强悍的太强悍,完全是走极端的节奏。
车进焦家寨,迎面有一座仿古青石牌楼,正中额雕“焦家寨村”四字,两边石柱上是一副楹联:“焦家先贤传万代,杨氏良辅越千年。”
由此可知,“焦家寨”村名的由来源于北宋杨延昭部将焦赞,传说焦赞当年即在此驻守。
火苗就是地地道道的焦家寨人。

火苗其人
拐了一个弯,街道渐次升高,这是这个小山村最大的特征。街巷里,阳光毫不示弱地直射着,没有感觉到想象中的凉爽。
阳光下,有个人影在路边站着,一看就像在等人。没错,正是火苗。
火苗年龄不满40岁,高约178公分,属苗条型身材,藏在眼镜后面的眼睛不算大,笑了,就能眯成缝儿。上身穿了件黑色T恤,前胸印着一个人头像,那个头像很艺术。下身穿一条半新旧牛仔裤,脚上是一双旧皮鞋。
年轻,是生命气象。朴素,乃艺术特质。
无论是年龄、长相、装束等,都和想象中的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的那种热情,直如火苗般温暖人。
一一和大家亲热地打过招呼,十个人鱼贯走进短胡同里的火苗家。
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青砖铺院,安静整洁。院里共有南房三间、北房三间、西房五间,没有东房。西房起了高,西为上,红砖覆顶,砖木结构,有三级台阶,火苗父母亲住着。北房是火苗小家庭的窝,和西房建筑差不多,只不过顶上是青灰瓦。室内摆设十分简朴,有一张大床和一个立柜,另外摆放着两个桌子,上面陈列着部分根雕作品,有十几本书夹杂在其中,没有电视、音响的位置。南房是火苗的创作室,正在设置中,还没有安玻璃,靠内墙搭了半圈架板,除了一处工作台,其余的台面上都摆设着已经完成的根雕作品。
焦家寨王氏是村里的大姓,原住民,火苗的祖父王明明是地道的农民,父亲王换林也是农民,当过集体化时的大队会计,十分喜欢美术。
可能是遗传的原因,火苗自幼便痴迷绘画。
火苗的孩提时代,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乡村里,炕围画一时兴盛起来,几乎家家都要绘一片炕围画,花团锦簇霎时惊艳了农家屋舍。
火苗被鲜艳明丽的炕围画所吸引,那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那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那优美的山水,那精细的边框,深深地迷住了他。火苗一放学便撵着炕围画匠人,仔细观察画匠的一描一点、一勾一勒,心旌动摇。
可以说,是炕围画打开了火苗热爱艺术的心路,他迈出了自己稚嫩的涂鸦步子。他在家里的玻璃上画,在水泥地上画,在学习的书本上画,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他的画板,一根小木棍也可以被他当作画笔。
火苗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最小,自然最受宠爱。父亲王换林发现火苗对画画很痴迷,并具有一定的天赋,便希望儿子能圆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十分支持孩子学画。
北漂生涯
人一旦产生出对艺术的热爱,那种痴迷、执着无疑是走向成功的保证。火苗在轩岗矿务局中学毕业后,没有再考学,而是于1999年踏上了去北京拜师学艺的道路,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
在京城,他参加绘画培训学习二年。期间,临摹了大量的古画,并认真学习了中国绘画史,使自己的绘画技巧和理论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之后,他在北京一边学习一边画画,以绘画、卖画支撑自己的生际。
这段时间,火苗的生活很艰苦,吃饭、穿衣根本谈不上品质,没有讲究,只有将就。但是,在他看来,那段日子真是过得很充实,整天徜徉在艺术王国里,乐此不疲。
2008年,火苗参观了在京城举办的一次大型美展,偶尔看到根雕大师郑剑夫的作品,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那仰天问道的老子、忧国忧民的屈原、举杯邀明月的李白……神态细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让人紧紧盯着不愿离去。就这样,火苗萌生了学习根雕的念头。从此时开始,购买工具、收集资料、参观展览,根雕在他的心头扎下了根。
根雕是传统雕刻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造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美的造型艺术,崇尚“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但是,就是这一过程,包含了雕刻者全部的苦与乐,那种艰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到的。火苗不畏苦和难,完全靠自学,从认刀、磨刀一步步做起,竟然做得像模像样,凡是看到火苗作品的都会发出赞叹的声音。
北漂时,火苗结实了来自河北丰宁的姑娘纪秀红。经过多次接触,小纪爱上了这个满身才气的山西小伙儿,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