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感激、感谢的主题
在首发仪式上,不论是主持人,还是发言人;不论是艺人,还是撰稿人;不论是在会上,还是在会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主编杨峻峰先生的感谢:“杨主编历经20 多年辛苦,寻访了众多道情老艺人,从各处搜集整理资料,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心血?他的这种研究精神令人敬佩。”蔺凤鸣在发言中激动地向杨峻峰主编鞠了一躬:“杨主编热爱道情,研究道情,花了这么大的辛苦奔波,不要一分酬劳,为我们道情人办了一件大好事,除了鞠躬我实在无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现任忻州市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的梁美琴原来是神池道情剧团的演员,这次她赶回神池,在发言中激动得语无伦次,声音颤抖,反复地感谢着这套书的问世。原神池县政协主席冯耀还为杨峻峰先生赠送了亲手写就的书法条幅,朗诵了诗作,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坐在主席台上的原神池县委常委、武装部长宗光华激动地走下主席台,拿起相机频频按动快门,记录下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未正式开会前,就有许多老艺人频频拉住杨峻峰的手,反复表达着感激的话语。73岁的道情名角、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翠花噙着泪花,无语凝噎。会后,来自道情之乡大磨沟村的几个道情传人找到杨峻峰,说村剧团想专门为此事唱一场戏,表示庆祝与感谢。
大事与大功
神池道情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道情艺人普遍老龄化,原国营的道情剧团倒闭,目前新成立的两家民营剧团缺乏启动资金,发展缺乏后劲。特别是许多剧目和音乐曲调已经失传,如何唱?如何演?没有一个依据。多少年来,如何保存、传承和发扬神池道情文化成为道情人忧心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大型文集《神池道情》的出版,不仅将搜集、整理的现有剧目、曲谱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而且对道情文化做了学术性的研究,对神池道情的发展传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神池道情》接近成书的过程中,神池道情实验剧团的团长安英赶到忻州,找到杨峻峰,要了一本《音乐集成》的校对稿,说马上要采用,等不得出书了。在举行首发式当天的凌晨5 点50 分,神池百花道情剧团的顾问赵良就跑到神池宾馆,找到杨峻峰住宿的房间,想提前要一套书,说要从中选一些曲子和剧目,想排一出新戏。
神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玉文在讲话中说:“《神池道情》丛书的出版,对于推动神池道情事业的发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老夫再唱黄昏颂
首发仪式结束后,杨峻峰先生以私人名义为老艺人们安排了一顿简单的便餐。订餐时,杨峻峰就对饭店老板说,简单些,估计今天大家吃饭是个形式,有叙友情忆当年就够了。
果不其然,大家欢聚一堂,共忆当年剧团辉煌,齐话如今道情沧桑。饭桌上久不品尝的豆面河捞羊杂碎也顾不得吃了。
在欢乐叙旧之余,不知谁提议,大家该再唱一段道情了。一句话将大家激动的心情推向了高潮。久违神池四十年的金月莲先试歌喉,虽然声音不像当年那样清脆,但大家又想起了当年的“柯湘”。金月莲一开场,1958 年就来到道情剧团的李鸿贞老人也坐不住了,唱起当年学徒时候的道情老调《冬石榴》。
见到老演员,想起当年事,在场的神池老文化人们叫喊着想听听当年的革命现代戏,于是蔺凤鸣唱起了样板戏《沙家浜》里郭建光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当年的道情剧团女A 角徐凤莲唱起现代戏《红嫂》里的唱段,引起大家美好的回忆。
在神池道情剧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李俊英、黄凤兰算不上老一代,是当年人们记忆中的年轻演员,可是现在都已年近花甲,但她们的嗓音未变,还像当年那样清脆。李俊英唱起《英台抗婚》中银心的一段唱腔,那高亢的嗓门令在场人着实惊艳。黄凤兰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曲婉转曲折、独具风格的小旦唱腔,让人们想起当年的江姐、祝英台和花木兰。
梁美琴、万灵芝、韩桂花算是当年道情剧团最年轻的一代,如今都已五十岁左右,但都还称得上“实力派”,她们的献艺,给了在场的人一种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