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首发式侧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首发仪式现场(刘文明 摄)
□本报实习记者:郭咪 郭浩东 高君 许净 王菲 雷蕾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也正是在这一天,神池县的纪念活动别具一格,除了常规的纪念活动之外,神池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还举办了由山西文化学者、忻州日报社高级编辑杨峻峰主编的大型文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的首发仪式。该系列图书被市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列为重点文艺图书进行扶持。神池县邮政局还为此首发式发行了纪念封,在首发仪式现场加盖邮戳。《神池道情》系列图书的出版,对于保护、传承、发扬道情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天对于许多唱道情、爱道情的道情人来说,更像是他们的一场狂欢。
一部文集点燃狂欢的引擎
道情是我国众多剧种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始于传播道教教义的道教音乐,盛唐时期搬上舞台,发端为戏剧形式,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戏剧。其历史久远、文化璀璨、内容丰富、唱腔优美,是戏剧界的一朵奇葩。我国唱道情的地方很多,其中神池道情具有代表性。神池道情不仅起源早、影响大,艺术表现完整,而且剧团成立也较早、较为成熟,是现存道情艺术的主体。但是,近三十多年来,神池道情疏于保护,随着许多艺人的作古,许多音乐和剧目已经失传。为了保护、传承神池道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峻峰先生花费20 多年时间,回神池,上大同,过朔州,到右玉,下太原,过吕梁,走访了数十位道情艺人,收集了大量的道情资料和历史图片,编纂成五卷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系列图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丛书洋洋300 万字,以历史研究、剧目、音乐为框架,收录了120多个剧目,300多首曲调,108篇研究文章,对于研究和传播神池道情有重大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正是这部文集,勾起许多道情人美好的回忆,点燃了他们狂欢的火花。
几十年后再相聚
6月11日上午,天气微凉,但在神池县委四楼会议室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人们看到,出席此次首发式的来宾主体是一位位精神矍铄的道情艺人和道情剧团创始人的后代,他们大多七八十岁,有的早在三四十年前就调离神池,有的退休后随着子女在外地定居,许多老人已经几十年没有回过神池,许多人已经和神池失去了联系,是杨峻峰在四处走访时找到他们,才使他们和神池的道情人有了联系。这次首发式和这部道情文集像一根红线,将他们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为了参加这次首发式,他们特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道情老艺人金月莲,1976年调回了大同,四十年没有回来,这次在儿子的护送下故地重游;老艺人芦树林、白映才夫妇,在晋城定居20多年,在女儿的陪同下回到神池。贾文秀调离神池已经45年,虽离神池路程不远,但几十年没回神池,这次也回来了。远嫁太原的老艺人李鸿贞,也应邀回到神池。丑角演员赵振声,退休后在朔州打工,时间很紧,但闻讯后在百忙之中赶回神池;还有定居原平的周兴徐凤莲夫妇,定居忻州的蔺凤鸣李俊英夫妇、王政王青华夫妇、武兆鹏黄凤兰夫妇,还有冯文俊、李文、梁美琴等都专程赶回故乡参加这次首发式,想见见多年不见的艺友们。艺人们还见到了1970年为保护神池道情剧团不被撤销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原神池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贵元,他专门为这套丛书写下三万多字的回忆文章,这次他是以撰稿人的身份被请回来的。
八十个座位的会议室出现了罕见的爆满,挤进了近百人,除了受邀的道情剧团创始人的后代和老艺人们,还有历任神池剧团的团长、民营道情剧团的负责人,以及许多活跃在神池大地上的实力派道情演员和热爱道情的文学爱好者,都闻讯赶去,想看看热闹,索要一套丛书。原神池道情剧团副团长、著名道情表演艺术家蔺凤鸣激动地说:“我唱了一辈子道情,爱了一辈子道情,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