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与寒梅的歌唱
数十年来,王庆华以高君宇为主线的文史研究从来没有停息过。在《情系高君宇》与《高君宇传》出版前后,他一直以满腔热忱从不同的层面为宝剑和寒梅而歌唱。
1996年以来,他先后在《文史月刊》《沧桑》《党史文汇》《山西革命英烈》以及《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山西政协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高君宇与李大钊”“高君宇与孙中山”“高君宇与毛泽东”以及高君宇与陈独秀、周恩来、蔡元培、罗章龙、张国焘等一系列专题单列的考证文章。这些文章虽然详略不一,深浅各异,但都是对《高君宇传》本传的补充陈述和进一步诠释。比如,《高君宇与蔡元培》即增录了原传中未见的新的史料;《高君宇与张国焘》进一步陈述了二人由合到分、由同路到分道扬镳的过程。这一组系列文章约有20多篇,完全是作者在撰写长篇传记之后的进一步发掘、领悟和深化。
除了专著和剧作之外,围绕高君宇这位同乡伟人,王庆华尚有几个第一:
第一次用整版篇幅介绍高君宇事迹(1979年《山西农民报》);
第一部《高君宇年谱》;(1981年)
第一部关于高君宇研究资料的专著《高君宇生平·年谱·文稿》。(18万字。山西文史研究室编印);
第一篇关于高君宇研究的论文。(《试论高君宇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1981年被收入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选的《山西史志论文选》)。……
作为诗人,他还创作了许多歌颂高君宇的诗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满江红·高君宇颂》:“生不逢时/怎忍睹/家破国亡/辞故里/燕京求学/意气何昂/星火红楼师大钊/风雷曹宅殴奸章/热血涌/愤烧赵家楼/风采扬/传真理/奔四方/编《向导》/露锋芒/颂二七风景/怒对豺狼/墨笔如枪惊敌胆/丹心似血谱华章/看遗诗/犹带剑光寒/千古香。”这首词写得气魄雄浑,音韵铿锵,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荡气回肠。
除此而外,王庆华还有《缅怀革命先驱高君宇楹联三十二副》问世。在散文方面,有《祭献之词》1999年入选《太原市当代文艺精品库》。此作饱蘸感情之笔讴歌了高君宇与天才女作家石评梅的伟大爱情。该作品文笔之畅达,描写之细腻,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张厚余的高度赞扬。
2013年,王庆华向静乐县委、县政府捐赠了珍藏30多年的高君宇图文历史资料,得到家乡人士的高度评价。
此前,王庆华还撰写了全国第一部《高君宇、石评梅合谱》,并于2015年正值高君宇逝世90周年之际,联络有关部门和单位,筹办了“情系高君宇”诗联书画展。在此基础上,他又精心编著了一部70万字的书画诗文合集《情系高君宇》。
好之乐之的文墨生涯
作为一位传记作家所应该有的素质和精神,王庆华都具备了。但当我们进一步探寻其文墨生涯时,就能更立体地了解一位本土作家的文艺范儿。
作为收藏家,庆华在家中收藏有约600块奇石。这些精美的石头将他的居所弄得十分喧闹(各种不同的石头都在客厅唱歌)。这些石头中有一些是象形的,有的像鹰隼虎豹,有的像梅兰竹菊;有的像美女,有的像壮士。其石材有灵壁石、黄河石、青田石、花岗岩等,有的是未经雕琢的璞石。每天抚摸这些石头,便给他带来无穷乐趣。每天坐在大大小小的奇石中间,书写有关高君宇的历史文字,他有时会觉得高君宇的品格就如同那些贞石璞玉。最近,他计划将所藏奇石全部捐给家乡,在静乐县天柱山建一所奇石博物馆。
作为诗人,他是太原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近年来,他和范世康、梁志宏一起,把学会的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此之前,王庆华还担任过晋阳春诗社社长。1992年,他出版了诗集《心韵集》。这本诗集,李旦初先生评价其“情韵俱佳,确有功底”。
2012年,在农历“龙抬头”的时候,王庆华与马令舒合作组建了龙城书画院,自任院长。现在,这个书画院已成为太原市最为活跃的书画院之一。
三年来,龙城书画院一共举办了10次专题书画展,发展了150名书画家。此外,还在碑林公园、青龙小镇等处建立了6个创作基地。
其实,王庆华寄情于书画活动已非止一日。早在1983年,王庆华就与马令舒在平定冠山书院创建了石评梅画院。为了考证石评梅的佚事,庆华多次到平定小河古村,因而与平定书画家多次合作。现在,小河村的石评梅纪念馆里还能看到当年石评梅画院画家们的作品。
坐在桃园西三巷高层顶端的三角书房内,凭窗眺望,王庆华往往有“一览众山小”之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庆华从石丛书堆中抬起头来,看那万家灯火,常常会勾起他的红色文化情怀……
〖相关链接〗
王庆华微档案
王庆华,笔名华晔,生于1945年,静乐人。自幼读书勤苦,曾任静乐县文化馆馆员兼《静乐县志》主编。1986年调到《太原日报》工作,系高级记者、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太原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龙城书画院院长。他潜心研究高君宇30余年,发表专著《高君宇生平·年谱·文稿》及有关研究文章数百篇,所著《高君宇传》4次再版,并在太原市、北方十五省市连获三奖。著有诗集《心韵集》、文集《情系高君宇》。(葛宝庆)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