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看病时不再去医院而是面对着手机,当外科医生佩戴着谷歌眼镜进入手术室,当远程手术成为现实……这些场景都是传统医疗与互联网碰撞出的火花。
不过,互联网医疗是否真如想象的那样美好?近日,由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卫计委、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在贵阳举办,众多医药领域产学研界代表围绕着互联网医疗展开了深入探讨。
医院积极“触网”
“一个基层患者到省城大医院看病,光交通、住宿就要花费数千元。如果去北京看病,一个专家号有时要300元,在号贩子手里甚至会高达4000元。”谈及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康正茂十分感慨。
互联网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大医院正在加快实现医疗优势的资源共享。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叔坤介绍,作为我国较早开展远程医疗探索的大型三甲医院,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已与国内23个省市的20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了远程医疗信息对接,其中70%以上是县以下基层和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借助现代通信技术,远距离患者获得医学帮助,方便了很多。”姚叔坤强调。
另一方面,基层医院也在积极“触网”,加快补齐短板。2015年,改制后的贵阳六院立足原有医疗资源、服务,通过网络平台签约高水平医疗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诊疗。前不久,3位患者家属向医院提出到北京看病的想法,贵阳六院通过网络平台约到北京知名专家一起会诊,患者不用再跑路、节约了看病成本。“通过这次会诊,我们的基层医生也上了一堂生动的培训课,受益匪浅。”康正茂说。
如今,“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各地“触网入云”的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贵州省卫计委主任龚仲明说,贵州省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贫乏,城乡医疗服务差异较大。近年来,贵州一直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目前公立医院已基本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每天约有100例病人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就诊。
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医疗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使寻医问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过,互联网医疗只是辅助医生看病的便捷、高效手段,永远不能替代医生和患者之间面对面的诊疗。”姚叔坤强调。
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津看来,有些小病看看远程的影像资料就能确诊,例如脊髓炎等已在康复期的疾病,此时病人四处奔波反而影响康复,这些可借助远程医疗专家会诊。但是,有些疾病仅仅依赖互联网医疗无法完全解决。一些专家也表示,新患者首诊时,很难通过网络传来的简单情况和图片给出准确的治疗意见。
分级诊疗更方便
“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这是很多人在一些三甲医院就医时经常遭遇的情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尴尬现实。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这是我国医改一直面临的顽疾。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加快实施分级诊疗,然而这一美好愿景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互联网医疗或是推进分级诊疗的一个机会,也是当前推动基层医疗发展的有力手段。”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处长赵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