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背后是支撑一部系列片的学术积累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只要这句开场白一出现,“已查收”的弹幕充斥整个屏幕。徐欢说:“过去在电视上播,我们只知道收视率,如今在网站上,观众有更具体的表达。他们喜欢什么,吐槽什么,都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
“吃碗泡面的时间就能给国宝打call,也是相当省时省力了。”5分钟的长度对于观众来说非常人性化,可对创作者而言却是一次挑战,因为浓缩的都是精华。《如果国宝会说话》整整“孵化”了两年,从搜集到筛选,经过学习、研究、走访、勘察后,团队在30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选择标准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的坐标,展现大历史的转折与大文化的创造,而不是看它“有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中”。在徐欢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能够留存到几千年后的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博山炉上升起袅袅青烟,像一座微缩的海上仙山;长信宫灯被透明化解构,灯光的走势一览无余;商鞅方升上记载的那段历史被情景再现;铜奔马一脚踏进宇宙,势如疾风灵动飘逸……《如果国宝会说话》对不同文物的呈现都经过“量身定做”,“每一件文物都是坐标式的,每一件文物也都有自己的属性,不能用一个腔调来讲。”但如何在5分钟里讲清一段历经千年的沧桑?徐欢选择了一个全新视角:“这不是一部‘整理国故’的片子,而是解读文物,它的目标是关注人,希望大家能从中看到国宝和人的关联。这里的人既是创造文物的古人,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
第一季里《何尊:这里有中国》一集让徐欢印象尤其深刻。这尊青铜器是周朝何姓贵族为了记载父辈们和新王周成王功绩而铸造的,造型凝重雄奇,发散着3000年时光积攒下的气场。尊内底部122字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4个字,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写给祖先的文字,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14亿中国人的信。何尊放到今天来解读,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认同与共鸣。”徐欢说。
被形容为“肌肉萌”的陶鹰鼎,是仰韶文化时期陶器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结合的典范;形似“愤怒的小鸟”的鸮尊,引出的是猫头鹰这一形象在古今中外艺术作品中的变化……支撑这份“举重若轻”的是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徐欢说,一集5分钟的内容背后是可以支撑一部系列片的学术积累,如此付出,她希望观众可以感受到,纪录片在趣味中凸显出的国宝对文明演进的意义,以及对全人类的价值。
徐欢的核心团队20多人,从“60后”到“90后”,包括撰稿人、制片和导演,也包括博物馆界、考古界、美术界和人类学界的专家,尤其是许多活跃在考古一线的中青年学者。许多分集导演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亲近之心,一集就能打磨上大半年,“小伙伴看文物资料都看入迷了,多数人的知识储备都可以报考文博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