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易去难留,光阴也总会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
生命是由无数的时间碎片缀结而成,损失其中的任何一片都是生命的极大浪费。
这是忻州三中教学大楼内一块文化牌匾上的文字。像这样的文化牌匾教学大楼内有三十多块,我们耳熟不一定能详的词汇“勤奋”“博学”“责任”“诚信”“进取”“创新”“自信”等等,在这些牌匾上有了隽永的诠释,好似汩汩的泉水涌入师生心田,每天都在激励师生们奋发进取。
撰写这些温馨而优美文字的人是忻州三中语文教师王俊峰。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厚实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学科素养。当然,王俊峰老师令人称道的为师风采更在于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王老师每节语文课的序幕总是由学生来“设计”。王老师只是要求他们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词给大家讲解或抛出问题,老师并不知晓学生今天会板书哪一首诗词,对于师生都是悬念,甚至富有挑战性。王老师说,只要学生们乐意,我就坚持面对这种挑战性。学生课前搜寻资料了,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在不少语文教师眼中高中古诗文教学是难点,而在俊峰老师看来,古诗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拥有意境之美、声韵之美、文采之美、体式之美,祖先的思想感情寄寓其中,成就了中华诗词国度。古文与现代文一样拥有汉语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通过古诗文教学引领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学生们将受益终身,绝不仅仅得益高考。
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重吟诵,每每在激情时刻,展现出自己的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给学生们来一阵声情并茂的吟诵,学生们无不为之倾倒。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字里乾坤大,一字一故事。王老师在教学中总是适时插入汉字教育。他给学生书写甲骨文、篆体字,追溯文字起源,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之美。他甚至可以择一字赋一诗,追求以字养德。他在《戏为“云”字》里这样写道:“此云非彼雲,今为一体身。云雾当为雲,言语当为云。言语不当雲,雲雾自可云。云非简化字,看官且牢记。”
在新课文学习之前,王老师总要给学生预设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生生互动,表达交流,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老师所要做好的是画龙点睛,把控课堂,“形散而神不散”,突出重点,授人以渔,追求“教是为了不教”之境界。王老师的课堂民主而开放,学生们可以展现自我;王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总是能把课堂推向高潮;他点燃了学生们热爱语文之情。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考查已经是高考的重点了,而学生们普遍难以达到要求。王老师从高一年级开始就着力扭转这种局面。他与学生们分享阅读经验,探求阅读方法,推荐好书给学生。以他自己为例,节假日他可以捧起一本好书,一个上午不起身地阅读。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他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每周末回家后要写作文一篇,另外抄写美文一篇。凡是学生写下的东西他都要认真批改。王老师已经养成了与学生书面对话的习惯了。
王俊峰老师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从容大气,游刃有余,在于他拥书数千,博学好学;他身体力行,践行终身学习。近两年来,他每两周都会奔赴太原一趟,自费过万元,参加国学高级学习班。他拜师于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的弟子高智教授。高教授现就职山西大学。为此,俊峰诗云:“匆匆复匆匆,旬旬赴龙城。不解奔波苦,求学意沉沉。年逾不惑时,犹学少年疯。常恐古稀时,愚鲁白头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俊峰老师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大语文理念,倾情播撒语文之美;他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总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这些教学思想契合了即将展开的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
在忻州三中校园,王俊峰老师成为学生拥趸的“明星教师”;他的课堂不在意你来推门听课;课余时间他也常常成为学生、同行老师们围堵提问的“百科全书式老师”。(赵建平)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