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太原市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全民学习,倡导学生坚持读书,坚持学习!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更改,阅读成为重中之重,家长们也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购买各种图书。但是,一些矛盾也由此产生,比如,家长认为对学习帮助不大的书没必要看,可孩子却认为大部分书都有营养……孩子们应该读什么书?如何才能真正读以致用……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A 孩子们在读什么书
在一些小学周边的书店里,记者看到,除了学习必备的参考书、练习册以外,还有一些文学类、漫画类、玄幻类书籍在店内出售。老板介绍说,孩子们看的课外书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说、漫画,另一类是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也就是所谓的“正统书籍”。
今年五年级的阳阳平时爱看课外书,本来爱看书是一件好事,但是阳阳的妈妈却不这么看:“孩子写作文还是感觉言辞匮乏,老师一直提议让多看书,他看的书也挺多,小时候看的都是绘本,现在爱看一些小说、漫画,读这些书花的时间不少,但好像对学习一点帮助都没有。”
初二学生西西喜欢看《心情杂货铺》《摆渡人》,西西妈妈倒是很赞同,她觉得孩子平时学习紧张,业余偶尔看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说,调整一下学习节奏,也无可厚非。
太原35中的宁晶晶老师告诉记者,初中生课业压力比较大,虽然课下阅读时间有限,但很多学生用来减压的方式也会是阅读一些网络小说,武侠,玄幻,战争类的都会看。但是,优质的名著和“正统”的书也并没有被孩子们放弃。例如《明朝那些事》《说春秋》等这类讲历史类的书籍,作者行文轻松幽默,学术氛围不那么浓烈,读起来也不会觉得闷,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其次,比较受孩子们追捧的作家是东野圭吾、沧月、南派三叔等。这些作家构思的世界虽然是玄幻的、虚无缥缈的,但丰富的想象力还是值得孩子们一读,有些奇特的创作手法是孩子根本想不到的,并且他们的文字扎实也是孩子们佩服的其中一点。
B 孩子读的书该怎么选
在茫茫书海中,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孩子们自有一套筛选方法。第一要看文章的在线点击量,是否是五星好评,或者是已经发行的书店可以买到的,且发行量在3000万以上的正版图书。
“前一段时间我还在读《海上牧云记》,感觉和读‘正统’的作品很不一样,有一种不一样的新鲜感。”山西教育出版社文史读物策划室主任刘晓露老师认为,应该对中学生阅读这样的作品表示理解。像《明朝那些事儿》表述的虽然是比较正统的事,但作者文风很风趣,具有了鲜明的特点,诚如中学生们的评价:文笔好,思维独特,想象力丰富。
同时刘晓露建议,这类书籍可读,但是不可多读,不必沉迷。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应该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地吸收各种养分,尤其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养分。经典带给我们的感受又是另外一种——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思想、审美的影响是正能量的,是有深远的意义的。所以,希望孩子们在读流行作品的时候,更多地读经典。“《赵丽宏作品中学生典藏版》、朱鸿《中学生推荐书系:夹缝中的历史》、鲍鹏山《中学生推荐书系:寂寞圣哲》这些书都不错,要看‘高’一点的书,才会有进步。”她说。
C 促进成长的 就是最好的
希望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田俊萍老师说:“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少年时期正是树立远大志向的关键时期,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要过什么样的人生?青少年时期会受到各种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看到、听到或者了解到一些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并能以他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无疑会是开阔胸襟、拓宽视野、丰润生命的很好途径。”
希望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这套丛书,甄选出当下中国鼓舞人心、提振国威的一些重大题材,并请作家深入一线亲身采访,把优秀人物的感人经历,用感人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呈现出来。“例如《讲诗的女先生》这本书在讲述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就是想让孩子们明白,叶嘉莹这位‘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历经劫难而冰心永存,倾心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把不懂诗的年轻人一个个接引过来,一同沐浴和享受古典诗词这条久远的生命之流,使之永不枯竭,这需要一份怎样的责任担当。”田俊萍说,“对孩子来说,不仅仅要跟着叶嘉莹先生学习诗词知识,更要学习先生的为人、为学之精神,由求真而求美,而求精致,这样的书才是真正能促进成长的书。”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