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坐观膜拜入,朝夕受降城。”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墨子·公输》中有“子墨子起,再拜”。
【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白居易《仲夏斋戒月》:“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冠礼】古代嘉礼的一种,古代汉族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他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如《论语》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冠者”指已经行过加冠之礼的成年人。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