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开学前后,新入园(校)幼儿和学生的家长,除了提前备好孩子的学习用品外,还有一个新的任务:专门抽出两天时间,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这看似“无理”的要求,在垣曲县家长的心里却是件备受称赞的事情。秋季开学20多天,记者到垣曲县探访了这件有趣的事。(昨日本报6版报道)
教育部门组织学生家长进行专题培训,确实是件新鲜事。用垣曲县教育局为推进家庭教育专门成立的机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狄俊娟的话说,“现在几乎任何专业岗位都需要上岗证,教育孩子这么专业、重要的岗位,怎么能‘无证上岗’呢?”垣曲对学生家长一步步开始推进培训工作,良善初衷正出于此。
古人说“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当好家长、教育好孩子,这一“岗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教育孩子又非“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事,养育养育,养子人人会,育子却未见得,因之,学习做合格的父母,就成为每一个家长绕不开、更疏忽不得的必修课。
老实说,今天许多人都不会当父母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与孩子的关系。长幼尊卑的观念荡然无存,脑子里尽是些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观念,最典型之一,是“要尊重孩子,要和孩子交朋友”。故而,便有了大事小情都要同孩子商量、听孩子主意,母女以姐妹相称,父子按兄弟相待,爷爷像孙子、孙子像爷爷等种种的怪现状,甚至发生“老大”不同意、已怀二胎的妈妈被迫流产的奇闻。“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朋友”,这话是从哪里说起呢?
稍稍深入推究,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西式教育的舶来品。近些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它俨然已浸透到不少中国人的骨髓里,而在育子上言必称“尊重”“平等”了。的确,在欧美国家,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又不分你我同是“上帝的子民”,人与人之间便仅剩下“一伦”的关系——不但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即便是亲人、父子之间,也都是朋友般的平等关系,而远非像我们中国人讲“五伦”这么丰富详尽,于“不平等”的差序格局中找取真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所以,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切不可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妄自菲薄,而竟抛却了自家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滋养。
当然,探究今天“父不父、子不子”,人们不会做家长的诱因,除了西式教育观的强势传播,传统的断代以及家庭结构的变迁也都是很大的因素。如今不说在城市里,就是稍微像样一点儿的农村,过去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了。子女成人后分立,从大家庭到小家庭,人的自由度是大大提高,但诸多的规矩也同时流失、丧失掉了。而于其中,“所以明长幼之序”的礼也即秩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和分量。以此为据,不是要事事泥古,而是要以已经发生的确凿事实为警醒。
因故,要建立文化自信,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万千普罗大众而言,可行的下手处和落脚点,不妨就先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开始。育子是篇大题目,远非一文能说尽、说清,但它基础的基础,我想首要的即在于礼的恢复,在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在于“有事,弟子服其劳”,而不能像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那样,相反甚至颠倒过来。这才是教育孩子最起初的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