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频道>>教育>>正文
花钱越多 教育质量越好?
2017年08月29日 16时45分   新华网

59.9%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商家等的宣传强化了社会焦虑情绪

“就拿大学的自主招生来说,基本上只有在各种全国奥赛中拿过奖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薛雪迎觉得,家长为孩子“疯狂”报班,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竞争对人才要求的标准确实提升了。

在陕西西安做行政工作的70后沈媛是一名高二孩子的妈妈,从孩子上小学起,沈媛先后给他报过英语辅导班、写作培训班、吉他特长班,和小升初、初升高时的预科班,参加过两次夏令营,还购买过复读机、点读机、电子词典等新式学习用具。“基本上只要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我们都会满足。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是别的孩子有的东西,也不想让自家孩子少了。”

对于导致教育消费不理性的原因,59.9%的受访者认为是培训机构、商家等的宣传强化了社会上的焦虑情绪;57.0%的受访者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不得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52.1%的受访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法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教育;51.0%的受访者认为这源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情绪;32.5%的受访者认为是成年人之间的攀比心理;29.2%的受访者觉得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资,满足的其实是家长的一种心理需要。”史静寰认为,很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盲目的理解去规划孩子的人生道路。

史静寰还表示,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我们对于‘高考状元’‘分数决定命运’等话题的宣传,对于一些‘出人头地’故事的格外关注,会使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一种追捧标杆而忽略平凡的心态,也使得家长们的教育消费变得不够理性”。

在进行教育消费时,70.1%的受访者会考虑是否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利,孩子是否感兴趣(58.4%)、自身经济实力(53.1%)、身边其他父母的选择(32.3%)和性价比(23.5%)也是考虑因素。

62.8%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调查中,62.4%的受访者不认同“花钱越多教育质量越好”,31.3%的受访者对此比较认同,6.3%的受访者非常认同。

“我觉得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成长。”陈泽涛认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更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薛雪迎则认为,成功的教育应当是陪伴和言传身教。“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62.8%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51.3%的受访者认为让孩子和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很重要;47.3%的受访者看重父母的言传身教;45.0%的受访者觉得应在旅行和阅读中开阔眼界。

其他还有:遵从孩子自身意愿(34.1%),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0.6%),着重发展某一项特长(19.4%),一对一地制定符合孩子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18.8%)。

“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资质和能力的管理,要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筹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氛围。”史静寰说。

“家长本身也需要教育和引导。”对于家长,史静寰建议,一是要意识到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二是不应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强加到孩子身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绝不是强制和替代”。

(责任编辑:梁艳)

上一页 [1 2]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