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类型
习惯养成类 设定具体参与时间拉动学员互相监督
内容:有相同诉求的人走到一起,互相鼓励、监督,养成某种习惯。这类群通常由一位有相关经验的“群主”发起,设定时间段,及相应的任务,群成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比于其他学习群,此类群不会定期组织整块的时间进行微信群教学,知识分享多以答疑解惑的形式进行。
探群:健身品牌淘宝店主Skin建立的better me健身群已经运营到了第三期,总共有800多人参加。“群采取了在微博上进行打卡,记录每一天的饮食、运动情况,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流分享的形式。”之所以选取微博打开的形式,Skin解释,在微博可以发起话题,参与的群员都可以在话题下进行打卡,更易操作,也方便群员查找、互相监督。
在参与的时间上,Skin设定了28天。Skin认为,健身群不适合长时间持续进行,把看似比较难的习惯切割成较小时间段去完成,更有助于参与者坚持下去。
读书分享类 随时分享优质内容帮助学员积累知识
内容: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微信语音分享优质阅读内容。
探群:2016年底,心理咨询师、儿童青少年成长指导师刘娥将几个家长微信群发展为读书学习群,每天清晨在群里通过微信语音朗读家庭教育相关的经典书籍。
刘娥希望利用网络的便利,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让家长随时能利用微信群学习一点家庭教育知识。“日积月累,就能看到家长的变化。” 第一本书,刘娥选择阅读《发现母亲》,共用时4个月。也曾有几位家长跟她交流在读书群里的收获。
现在,这种公益性质的分享仍在进行,但是刘娥发现几个群都慢慢不活跃了,读书讨论群也十分沉寂,鲜有人发言。
口语学习类 语音功能方便练习 学员过多影响体验
内容:因为便捷的语音功能,微信群是不少人学习或练习英语听力口语的阵地。常见模式是由一位负责人组织多名群员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
探群:面包英语创始人张齐认为,在人数众多的微信群学口语更多只是刷屏,而不是人人都能参与,学习口语和听力更适合师生一对一,但也需一些辅助角色保证教学效果。因此,他限制微信群人数,每个学习群仅限一名学员和老师、客服等进入。通过在微信群内发语音、图片、文字等,老师与学员一对一互动,群里的其他角色只在必要时介入。同时,学员和老师在微信群里建立社交关系,实现督促和陪伴。
Q & A
碎片化学习不可能速成
Q:如何看微信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张齐:现在大家都追求短时效率高,想“30天速成”,但其实是“贪多嚼不烂”,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微信群里的“超轻度”学习相对灵活,不追求速度,而是侧重坚持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Q:微信群如何更好发挥教学功能?
侯瑞琦,和君集团合伙人:在微信学习群的管理上,群主由谁担任,入群门槛如何设定,群成员需要遵守哪些规定,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群成员的活跃度等都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其模式可以参考传统课堂,“设置听课、完成作业、考核等环节,如果达不到要求就‘开除’,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群员真正学好一门课程。”
吕森林,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形式上,微信学习群除了要专注微信平台上的互动分享,也不能丢掉线下的部分,需要在线下组织高质量的互动。内容上,要做精做细,需要进行深度挖掘,不能够提供优质内容的在线学习方式,最终都会通过市场自净机制被劣汰。
Q:微信学习收费是否可行?
张齐:优质的产品一定有成本,有价值的产品应该收费。有时免费的反而可能最贵,因为它浪费了用户的时间。目前一些微信学习群营销感很强,如分享到朋友圈可免费学习等,其背后可能有链条,有故事,有组织方想实现的目的。
吕森林:免费是一种营销方式,有助于大量获客。对大部分微信群来说,免费只是暂时的。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收费将会有所提高。如何将用户由免费或低价课导入高价课是组织者需要思考的,有数据显示转化率不足10%。(记者 方怡君 冯倓秋)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