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考试分析会后,建议每一所学校、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位老师,都对照课程标准,对照课本知识和内容,来一番认真的“清帐”,比如小学语文阶段应该解决的识字写字问题,书写规范问题;比如某一个学科在每一个单元应该解决落实哪些问题,落实得怎样,应当清算一下。每一个老师都来一个回头看,查缺补漏,及时补救,而不要等到学期复习阶段、中考总复习阶段才去解决,那样的话就会挂一漏万。要把问题解决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新的教学过程尽量不出现“新帐”。
要以教材为载体,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所谓“基础、基本”,就是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就不能“水过地皮湿”,而是讲透学透,教扎实,学扎实。不能因注重能力了,而淡漠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是要建立在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在夯实基础,以本为本的问题上,还应该纠正的另外一些倾向是:教学脱离课标和课本,热衷于信息和资料。相当时期以来,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书包里、课桌上各类资料、复习题、练习题成堆,教师也仿佛有了信息就有了灵丹妙药。一味追求信息,会使教学变得舍本求末,甚至步入歧路。我们认为,最大的信息就是来自于教育部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考试说明。好好地研究透彻上述信息,才会使教学和应试以不变应万变。
要解决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不开展教学研究不行;一所学校的质量要上去,校长必须把教学研究落到实处,大兴教研之风。应当明确:教学研究同教学一样,是学校最基本、最常规的工作内容,作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是最基础、最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活动单位和基地,是能够使教师最快成长的摇篮。一个有队伍意识、质量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校长,必定是注重教学研究的校长。
学校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应当由教研室主抓,教导处等部门配合。学校要责成专人主抓起全校的教研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认真落实,决不能有名无实。活动的内容除研究课标教材、集体备课、组织开展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以外,主要是组织学科教师不断发现、关注、讨论、分析、研究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搞好学情、教情、考情分析,让大家感到教学研究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而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业务提高的过程。
校际性、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也是近年来学校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这方面,除市教研室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学校应当有主动意识、开放意识,自选“对象”,自愿结合,联合开展,这样就避免了官方安排的“拉郎配”之嫌,更有实际效果。还要开展网络教研,让教研搭上网络的快车。
办好一所学校,教师是关键、校长是核心。市局刚刚修订的“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初中教育强腰工程方案,都对校长深入一线听课、评课作了明确规定。我希望我们的校长都能以教育家的情怀办教育,管学校、潜心教学,用心做事,认真读书,精细管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专家。而不是当了副校长、甚至教导主任等中层干部,就不代课了。好老师评了高级职称、名师等,功成名就,也不代课了。这方面,要有相应的制度限制、规范。
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强化评价意识。市教育局和各学校、各位校长、老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同晋中等先进地市相比,我们不是没有人才,没有好教师,没有好学生,没有好校长,缺少的是对教育教学超前的认识和思索,缺少的是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氛围和机制。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标准、指标可以列出多条,但最过硬的一条就是:你这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信誉好,社会认可度高出同类学校。评价问题,是制约我市教育质量的“瓶颈”所在。一条公路的修建,一座大楼的建设,一项产品的生产,在它建设生产的过程中,要经过多道严格的质检、监理、评估,其质量才能获得保证。同理,我们应当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环节,层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检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除了进行质量监测检测考试以外,特别要探索有利于质量提高、监控教学过程的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包括学校组织的每一个纸笔测试,包括学生作业的批改。总之,通过基本科学、公开公平、易于操作的检验和评估,使大家有比较和竞争,孰优孰劣,应有一本明白帐。应该通过质量竞争,把校长吸引到抓教学、比质量上来,促使校长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而且必须抓出成效。(下)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