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优聚势固根基
产业兴县促转型
2024年,代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提出“构筑八大产业支撑体系”的转型发展思路,着力化解产业结构风险,不断破除对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推动代县经济由“独铁经济”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深化全方位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代州古城景区——边靖楼
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代县着眼全局,立足实际,坚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把构筑涉铁全产业链、黄酒产业、特优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旅游康养、非遗文化、新能源、现代服务“八大产业支撑体系”作为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和支撑。培育达限达规重点企业10户、“专精特新”企业2户,非煤矿山企业整治整合重组稳步推进;改造提升及新建高标准农田2.98万亩,推广优种38万亩,粮食机耕面积34.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34亿斤,特优种养全面铺开;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突破至6家,“代县小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4.31亿元,增幅29.8%;26家非遗工坊综合产值达6亿元,非遗文化产业多点开花、联动发展;全县投入运营和正在建设中的新能源产业项目装机总容量达2670MW,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物流配送、电商销售等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配备云监控及数据可视化系统的代县电商物流仓储分拣中心建成投用;集大原高铁雁门关站开通,“雁门关号”列车冠名首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产城融合、数字赋能等转型变量叠加集聚,代县经济在承压前行中展现出强大韧性,呈现出筑底企稳、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
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推动黄酒专业镇建设

新落成的雁门王酒堡
代州黄酒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良。代县坚持把黄酒专业镇建设作为产业转型的抓手,专业镇各类市场主体达189家,黄酒总产能达13万吨,产量1.32万吨,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77%,销售1.12亿元,同比增长21%。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代州古城西大街非遗文化街区、雁门山黄酒文化产业园项目按计划有序实施;雁门王10万吨有机黄酒生产项目试生产,雁门王酒业有机黄酒酒堡、中国酒业协会黍酿博物馆建成投用。代州酿造微生物技术中心、四达酒业科普及产学研习基地和博物馆、老高家酒业200吨黄酒生产线等项目落地实施。原料基地稳步扩大。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雁门王、雁门关、雁门山等酒业公司配套建设优质黍米基地1万亩,全县黍米种植达2万余亩。品牌打造取得实效。2024中国酒文化月暨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成功举办,代州黄酒区域品牌申报中国消费名品;冯氏酒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四达酒业入选“专精特新”企业;贵喜酒业申报“三晋老字号”;老高家酒业“年轻demo”入围全国中小企业品牌营销案例。“代州黄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代州黄酒品牌传播力指数值实现了同比、环比的双重增长,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聚焦关城联动,推深做实文旅产业发展

高铁赋能代县旅游业发展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锚定构筑现代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目标,大力推动文旅、体旅、酒旅“三大融合”,协同联动、辐射带动、一体发展。全县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4.14万人次,同比增长36.29%。雁门关景区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日接待游客突破2万大关。加快项目建设,将军庙古将士文化体验、雁门关白草口长城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有序推进,红中研学实训基地、代州古城旅游发展整体综合提升项目即将完成。代州古城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建成投用。优化服务配套,推动雁门关景区水、电、路、坡、厕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相关设施设备更新。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餐饮住宿服务业,探索开发村房短住、特色民宿,全县新建酒店5家,宾馆数达106家,县城住宿承载力大幅提升。推动融合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季、2024中国酒文化月等活动精彩纷呈,雁门关超级越野跑、“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全国青年(U18)拳击锦标赛、“奥跑中国”等54项761场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常园、李倩、吴愉三位巴黎奥运会女子拳击冠军受聘为“山西代县雁门关文旅形象大使”。做好高铁引流文章,借助集大原高铁雁门关站开通契机,举办旅游推介会,宣讲旅游优惠政策,推介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代州文旅移动名片。

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异彩纷呈
2025年,代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实践要求,坚定信心、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代县篇章。
图文:代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