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部署,为我们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
对于忻州而言,要立足推动能源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协同发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造提升能源、材料、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消费品等新兴产业,布局建设航空航天、绿色氢能、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忻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忻州市工信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秉承“负责任、动脑筋、讲良心”的工作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关键抓手,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忻州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要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发展作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国资国企改革,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着力提升机关效能,坚持不懈推进政治机关建设,打造新时代“工信铁军”。
二是要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支撑。围绕“促增长”“稳投资”,着力从点上强企(企业)、连点成线(行业)、扩线成面(区域),“三位一体”稳定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服务水平,深化干部包联和入企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
三是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业”并举。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在振兴上破题,落实国家标准提升要求,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先进产能占比,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要加快在规模上破题,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强政策供给,承接产业转移,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未来产业要坚持精准选择、点上突破,发挥既有体系作用,积极探索,“沿途下蛋”、培育转化,力争抢占制高点。
四是要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双向共同发力,探索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榜单,试点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五是要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加大省级产业链“链主”“链核”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更多企业融入全省产业布局,推进8条市级产业链整体提质增效,带动上中下游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定襄法兰、代州黄酒打造全省专业镇标杆示范,全面提升市级专业镇建设水平,争取创建更多省级重点专业镇,促进专业镇特色成势、产业集聚,打造先进制造业优质发展载体。
六是要纵深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动布局前瞻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煤炭、污水处理、安保服务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重组,积极开展内部专业化整合,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各类要素向技术含量高、增值幅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集中。
七是要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聚焦主业实业,加大“两资”“两非”处置出清力度,建立“有进有退”的资源灵活配置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有效提升。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持续深入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推进全员绩效考核,综合提升市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构建国资监督“13331”工作体系,提升国资监督的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水平。
八是要持续创优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关于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梳理完善工信领域惠企政策汇编,加大技改资金、设备更新、战新奖补、专业镇资金、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惠企政策宣传贯彻力度,针对重点企业进行滴灌式精准指导,帮助符合条件企业全力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推动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提升各类企业政策获得感和满意感,提升业主信心,提振市场预期。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中心任务,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创全市工信国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