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张曜赟同被执行人米某交流案情。尹振帆 摄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调解室里,被执行人米某握着执行和解协议的手因激动而微微冒汗,这份由申请执行人某小额贷款公司介绍客户资源与被执行人签订承揽装修合同,助力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特殊约定,让一场看似“山穷水尽”的执行案件,悄然开启了“柳暗花明”的重生路。
时间回溯至2025年1月,米某因民间借贷纠纷被某小额贷款公司诉至忻府区法院。判决生效后某小额贷款公司申请强制执行,案件经由分段办理后流转至执行局综合团队承办实施。
“米某名下无房无车无其他财产,银行账户空空如也,通过走访、向双方当事人问询,连其工作单位也证实其薪酬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和未成年子女抚养。”法官助理张曜赟将财产调查结果向合议庭汇报,按照常规程序,这件案件要以“终结本次执行”方式结案。
“但是米某的口碑很好,就连申请执行人也为他说话,表示如果不是先前生意失败,他也不会欠债不还。”张曜赟补充道。
“看来他不是不想还,而是暂时还不上,或许你可以换个角度,想办法激活他的‘造血功能’。”团队当即决定暂缓终本程序,转而由张曜赟负责组织双方进行深度沟通。
“您的目的是拿回欠款,他的想法是偿还债务,尽管站在案件的对立面,但双方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这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博弈,更像一场需要并肩作战的‘困局突围’。”
“小张,道理我明白,我怕不采取强制措施,米某就干脆‘躺平’不还了。”
了解到申请执行人心结后,张曜赟旋即找到被执行人米某。“我们现在已经采取了部分强制措施,眼看加重惩戒力度就要陷入恶性循环,你也应该拿出相应的诚意来。”
米某又着急又愧疚地说:“张助理,我也愿意配合法院,只是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偿还这笔巨额债务。我现在唯一收入来源就是这份装修公司的工作,我还有小孩需要抚养,真的没有其他收入了。”
“‘失能’不等同‘失信’,只要您愿意守信偿还,我们会尽力帮你协调。”可怎么才能激发米某的“造血功能”呢?张曜赟以米某从事的装修工作为突破口,试探着跟申请执行人沟通有无帮助米某提升收入的办法,于是一份“特殊”的执行和解协议呈现在双方当事人面前:某小额贷款公司利用自身客户资源,向米某推荐装修订单;米某则以优惠价格承接装修订单,并在每月收入中保留最低生活保障和抚养未成年子女费用后逐步清偿债务。
某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在签订执行和解协议时说道:“我相信他的人品,也相信法院的判断。”米某则向法院承诺:“我一定好好干,绝不辜负这份机会。”
在申请执行人的同意下,法院解除冻结了米某银行账户和限制高消费的强制措施。协议签订后的第一个月,米某通过某小额贷款公司介绍承接了三个小型装修项目,扣除成本和必要生活保障后主动向被执行人偿还近万元欠款。随着口碑积累,米某的订单量逐月攀升,他被其所在的装修公司破格提拔为经理,月收入陡增。
“这是我从业以来最有尊严的一段日子。”回访中,米某展示着微信转账记录,“每一笔转账都在告诉我,我正在重新赢得社会的信任。”该小额贷款公司也因米某的稳定履约,双方合作关系再次密切,实现了从“追着跑”到“携手走”的转变。
在张曜赟向执行团队法官汇报案件时,承办法官称赞道:“这个案件在办理中摈弃‘一查了之’机械适用程序的工作方式,转而分析找准案件突破口,利用资源共享助力信用修复,这样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又为被执行人开辟了重生之路。”
作为一名执行干警,张曜赟清楚认识到执行程序不仅是兑现胜诉权益的“利剑”,也应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纽带”,新时代法治天平上更应增添有温度的“人性砝码”,给“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重生”的机会。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