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
退休生活,闲来无事,某天上午接文君总编电话,说今年《忻州日报》创刊40年了,想搞个纪念活动,你也算报社老人,抽空写个回忆感想吧。一通简短通话,即刻勾起万千思绪,近40年的时间,没觉得竟一晃而过,那曾遥远的过往,立马浮现眼前,真切如同昨日。
初到报社
我是1985年5月3日从县里借调到报社上班的,时年22岁,扛着一卷铺盖。之所以记得清楚,因为第二天就是五四青年节,去体育场第一次看了传统的挠羊赛。那是改革开放启始的年代,不论乡村、城镇,还是机关、企业等等各地各行各业都展现岀轰轰烈烈、处处奋发的景象。当时的中共忻州地委于1984年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取名《改革报》,是《忻州日报》的前身,总编辑由地委委员、秘书长杨友军兼任,一个身体微胖、个子不高、满脸智慧、和善可亲的人。
那时报社办公在地委大院主楼南边的一排平房里,也兼职工宿舍。报到时接待我的是办公室主任老周,简单问询后领我到隔壁主持报社全面工作的副总编大老李(李炳泉,不久后升任总编)办公室,当时报社工作人员对领导都称姓,如其他副总编二老李(李录明)、老王(王峻山)和老任(任复兴),包括后来的老杨(杨树雄)、老王(王建华)、老任(任存弼)。初见领导,难免紧张。这个和和蔼睿智的长者问我写过报道没、文字功底如何,我说给县广播站投过稿,他说那就边学习边工作吧,顺手递过一本《新闻编辑学》,并说报社也没专门的宿舍,晚上就在我办公室住吧。与领导简短的接触,本来紧张的心情却变得温暖和轻松,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得到了大老李的诸多关怀帮助,还去他家里吃过好几次饭,真诚相待,视同家人。随后把我带到一版办公室,也就是隔过几间的平房,叫要闻编辑室,交待给主任杨树雄(后提任副总编)、副主任李旭丰,指给一张桌椅,我便进入工作状态。
我的工作就是先从一堆业余新闻爱好者的投稿中选岀可用稿子,然后修改通顺、突出主题、拟定标题等,交给副主任选用、划版、签发。刚开始还是比较吃力,觉得修改好了的稿件也不一定能用上,改剩十来行的稿子又被划掉五六行,很为自己的文字水平惭愧,所以白天不停地选稿改稿,晚上学习那本《新闻编辑学》,有时还岀去采访写稿,多是参加一些单位的会议进行报道。自己原本就对写作不太擅长,却要独自完成采写稿子的任务,真感头大,只能这样一边学一边写一边编,不停地虚心请教。约莫过了一个多月,逐渐掌握了编辑、写作技巧,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工作了,老杨(树雄)还表扬说适应和进步很快。
主动出击
记得当时全报社也就十几个正式编辑记者,岀版四开四版周二刊报纸,韩少伟、吕义才、闫天祥、薛双平、李成立、刘建馨、任存弼、王改瑛、高贵成,美编韩志峰。一版也就我们三个人,工作任务很是繁重,釆、编、印全部参与,尤其是印制报纸还处于铅与火的捡字排版阶段,经常夜里还要骑车子去印刷厂盯着出大样,并且不停地修改,不住地捡字排版,有时改动得多了,引起排字工人的不耐烦,只好多给人家说好话了。
过不多时后,一版又来了曹明生、班彦钦、栗中,人手多了,有了主动岀去采访写稿的机会,主要是进行了两次重要采访活动,其一就是电视剧《西游记》剧组拍摄外景路过,入驻忻州宾馆并举行了一场互动演出晚会,和导演杨洁、演员迟重瑞、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等人拍了合影,几人写了好几篇专访稿件,刊登在报纸上引得好评。二是赶赴五台山采访,大家热血沸腾,激烈讨论如何写作报道,彦钦、明生主动担纲执笔书写,与宝厚一夜无眠成稿万字,后经几人反复数次润色修改,送请杨友军秘书长审阅,终成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国内几个大报登载,获得当年山西好新闻二等奖,内心感佩明生的生花文笔、彦钦的聪慧博识、宝厚的精明强干。
感激真诚
在报社工作期间,不论领导还是同事,都极其敬业投入,诚挚相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下班后只要有空就聚在一起,少伟、义才、明生、向华、王建平等一众人等,自号“老顽童俱乐部”,在范远的暗室兼宿舍里,常常快乐热闹到深夜。这个摄影部主任范远,敦实正派、一脸憨厚,当时已是忻州鼎鼎名记,他的图片新闻,风格独特、宏阔大气,一般执行地委的正规大型报道任务,并且待人坦荡,颇得人缘。1986年1月5日报社派我下乡采访,神池县委通讯组组长胡有恒安排了县委办的车送我们往偏关,项师傅开车,载着胡俊明、刘志勇、贾锐华和我行至半路时,遇有冰雪,连车带人滑落深沟,所幸伤都不重,我是腰部轻伤。报社得知后,派岀王建平这个厚道重情豪爽的司机,开车拉上老周、范远赶赴偏关探望,见我卧床休养,拉手抚慰。我言语哽咽,深被他们诚挚关怀之情感动。近闻王建平、范远先后离世,心中一震,瞬间泪目、唏嘘不已。1989年范远将我推荐给领导当秘书,我依依不舍离开了工作三年多有着深厚情感的改革报社。报社绝大多数的人名一直记得清楚,其中办公室李培凤、苏智慧、刘美云、续花繁、尹双喜等等,颇有交情和随住平房的家属也时常记起,以后工作单位多次变动,但与报社曾经的同事却情谊永存。
他们对我到新单位新岗位工作后不相求,但却都给予了尽可能的关怀支持。我在市农机局工作期间,觉得身边工作的张小锐喜欢摄影,就指导他制作图片新闻,并向《忻州日报》投稿,很快见报,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兴趣,促使他也走上了摄影的道路。一直没离开报社的少伟、天祥、栗中、峻峰、富杰、向华等见有农机工作方面的稿件也会优选安排,他们都是发自内心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这样的行为怎能不让人深切感激,甚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致谢。
前几年,我到了市人大工作,每年负责人代会的宣传报道,又有了与报社短暂工作的机会,有了与过去同事和新报人接触的机会,报社也今非昔比,阵容强大,好些还是“报二代”。我甚至还和振玉、栗中、建秉、国梁、建馨、向华等一起参加了夜班编稿,又体验回味着过去排版付印的场景,深深感到了新老报人们敬业、真诚、熟络的情怀氛围。这就是质朴纯粹的报社情结,值得铭记永远、刻印心田、无尽萦怀、一生难忘!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