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四十年的情缘
2024年07月24日 11时16分   忻州晚报

人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缘分,有时因同窗共读而结缘,有时因一同参会而结缘,有时因结伴旅游而结缘……而我的缘分,大多与自己的写作爱好和本职工作有关。

我是一个“工科男”,却对写作略有爱好,在上大学期间就博览群书,看了不少专业以外的书籍,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参加工作后,单位订阅的各种报刊,我大多都要详细阅读。1985年11月,我在阅读当月5日的《人民日报》时,发现该报在国家领导人出访巴西的消息和通讯报道中,介绍一个大型水电站的相关数据不一致,就向报社投了《介绍一个电站,竟有两种数字》一稿。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样报,此稿在12月11日人民日报《编采业务》的“读者评报”栏刊发。这是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稿件,也拉开了我业余写作的序幕。同年12月21日,《改革报》刊发了我写的《滹沱河水委会科级以上领导人手一份〈改革报〉》,由此我也就与《改革报》及之后的《忻州报》《忻州日报》结缘,至今已经是40个年头了。

40年里,我首先是《忻州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作为一名工作于忻州市区的本地人,我基本上是对《忻州日报》每期不落,仔细阅读,通过报纸关注着忻州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了解着忻州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同时也剪贴了几本好稿集,收集了不少《忻州日报》。

40年里,我也一直是《忻州日报》的一名作者。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有消息、通讯,也有读者来信、散文等,篇幅有短有长,逐渐由“豆腐块”变成了千余字的稿件。其中也有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稿件在“读者呼声”等栏目中发表,如1989年的《中学生流失现象要引起足够重视》,反映了乡村学校中学生的流失问题;2001年的《市区“陷阱”又多了》,反映了城区水井盖的安全问题;2005年的《夹缝中生存的“120”》,反映了原忻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存在的困境;2005年的《再谒忻口战役遗址》,呼吁加强忻口战役遗址的保护与开发;2006年的《7路公交车见闻》,反映了公交车司机口出脏言、随便停车、车内环境差等问题;2007年的《多年危桥频酿祸,百姓渴盼有人修》,反映了建于1969年的牧马河东门大桥已成危桥,行人屡屡遭殃的问题,呼吁尽快改建东门大桥……这些稿件,对于解决当时存在的相关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发表于2014年12月5日《忻州晚报》上的《病榻上的奇迹》,通过记述与病魔抗争53年的女教师的事迹,引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尽力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40年里,我通过向《忻州日报》投稿进行历练,积累了一些写稿经验,在《水利电力报》《中国水利报》《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上级媒体发表了一些稿件。

40年里,我坚持面向社会、侧重本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在《忻州日报》发表了不少新闻稿件,并在2005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专题文章,为一些行业和单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对滹沱河诗文情有独钟,至今已搜集到历代425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的咏滹诗文685首,并配以诗人简介及简要注释。今年4月,《忻州日报》总编辑王文君见到此稿后,对其文化研究价值予以认同,和编辑部人员具体探讨,在《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开辟专栏予以刊发,作为一名普通作者,我倍受感动、备受鼓舞,准备与《忻州日报》再续前缘,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稿件。

回眸自己在《忻州日报》的发稿经历,可以说是《忻州日报》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促进了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的成长,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同时,我也见证了《忻州日报》的发展壮大历程,深深为报纸采写队伍和摄影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以及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的提升而高兴。在《忻州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忻州日报》在新时代再创新辉煌!(马月林)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