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义
我是《忻州日报》的读者,也是《忻州日报》的作者。40年来,读报、写稿,与《忻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忻州日报》,让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退休后,我如愿加入了中国散文家协会,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期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退休这么多年,每天下午四点多,总要走进门房,去取《忻州日报》。家中茶几上,总放着一沓《忻州日报》。看了又看,一遍、两遍……读它,了解忻州大事,知晓时事国策;读它,尽赏文友新作,领略忻州无限风光。
我与《忻州日报》的情谊说来话长。
上世纪80年代,《忻州日报》创刊初期,我正在宁武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时任县委书记吕茂田、县长樊述贤对文字工作要求很严,对新闻报道也很重视。县里的一些重要事项都要求进行报道。从那时起,我便和同事一起撰写新闻报道,接待一次次来宁武采访的记者,与《忻州日报》建立了感情。担任宁武副县长之后,结合工作实际,我又养成撰写论文的习惯。手头还留存着1989年4月23日发表的《发挥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山区工业》和1991年2月12日《山西经济报》发表的《农村个体车辆的管理与发展》两篇文章。
1992年,我调地区煤炭局担任局长。面对当时煤炭市场疲软、小煤矿生存困难的实际,我在下矿调研之后,写下多篇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调研报告,《忻州日报》均予发表。《煤炭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地方煤矿必须重新认识自我》《地方煤矿走出困境的哲学思考》《关于煤炭生产秩序整顿的再认识》《忻州煤炭的问题与出路》等文章,有的被《山西煤炭报》《中国煤炭报》《能源基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等刊物采用,引起社会各界及领导重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煤炭工业的发展。
《努力探索煤炭企业改革发展路子》)(1997年12月19日《忻州日报》三版刊发)一文,收入人民日报、新华社、改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纪梦》一书,并被评为优秀作品,获得“百佳明星作者”的称号。
《地方煤矿必须重新认识自我》一文,收入新华文献编辑部2001年6月出版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书,并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记得当年还是记者的王建秉、菅峻青,深入煤炭企业采访,写下了《地区煤管局开出振兴经济的处方》《煤炭系统各级领导下井查隐患搞服务》等文章。如今的社长薄小伟,担任记者时也去煤管局采访过我,发表了《忻州煤炭以应变促发展》一文,激励着煤炭人奋力向前。
为了培养写作人才,煤炭系统还举办过通讯员培训班,请省市的名家讲课,传授经验。白庆华、周志勇、高丽生、方明厚、赵进斌、张鹏俊等一位位年轻人的文章,都登上了《忻州日报》。
煤炭局也很重视《忻州日报》的订阅发行,被评为模范发行单位。
2003年10月,我退休了。有些日子,只读不写。
然而爱写的人,耐不住寂寞。三年之后,我转换了角色,由写论文,转向主攻文学作品。西南之旅,《西双版纳圆梦行》《初识丽江古城》开启了我的散文创作的新路。《初识丽江古城》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一等奖。《天池消夏》获2009年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二等奖。
散文创作,让我有幸走进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众多著名作家的讲座。
这些年,《忻州日报》共刊登了我的散文54篇。我的名字出现在了《五台山》《黄河》《山西文学》《映象》《中国散文家》《中华文化》等文学期刊上。我也有缘结识了三晋大地上著名作家赵瑜、鲁顺民、蒋殊、王芳等。还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谢大光先生。当然与宁武老乡《黄河》杂志原主编张发、《中国教育报》山西记者站站长高耀彬联系更多了。他们曾将自己的作品签名送给我,鼓舞、激励着我,老骥伏枥。
这些年,《忻州日报》对我的散文非常关注。《宁武黛莉人生传奇》《宁武人在海拉尔》《三晋第一炼铁人》《走向世界的博士姐妹花》《宁武城老街印象》《毛尖茶香飘万里》《宁武关下古庙会》《宁武府城岁月》八篇文章,都是头版显要位置刊发,并配图。还有晚报上刊发的《追梦路上忻州人》《刘敬业,三晋水泥创始人》。一篇篇文章的刊出,都是我创作的动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会忘记班羽斐、白炜明、侯济舟、王自量、张森、韩少伟、栗中、王文君等一任任总编、社长的精心指点;不会忘记王改瑛、王建秉、杨峻峰、张云平、王国梁以及年轻编辑刘捷等的认真修改。
写到此处,特别要感谢《忻州日报》第三任总编班羽斐。
上世纪70年代初,宁武县委组建通讯组,办起《宁武通讯》,实际就是宁武小报,班羽斐为首任组长。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共事三年多。多次坐火车,上北京、下太原给大报送稿子。深夜,常常还在印刷厂的车间校对报纸稿件。
班羽斐为人厚道,眼光锐敏,文笔优美,时称宁武第一笔杆子。跟着他,我学下了许多。
1973年5月,他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我接替他走上组长的岗位。之后,他先调到地区工作。90年代初,我任地区煤炭局长时,他是忻州日报社总编辑。闲谈中,他常建议我,要坚持写下来。
前几年,忻州中华文化促进会成立,创办会刊《文化忻州》。副会长、副主编、主编,我一干四年。为办好刊物,我常去报社请教,与《忻州日报》的联系似乎更多了。
退休多年,有时,我还会走进忻州日报社大楼,我还在坚持为报社写稿子。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