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团结奋进 艰苦创业
2024年06月12日 10时00分   忻州日报

老有所乐,班羽斐(左)与老友齐文义读报分享

班羽斐

1990年12月,地委对忻州日报社领导班子作了较大调整。由我任总编辑(兼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白炜明同志任社长,李录明、任存弼、徐茂斌三位同志为副总编辑。至1996年底,我和同志们一起工作了六年,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记忆。

1992年1月1日《忻州日报》正式出版,它与前期的《改革报》《忻州报》是连续出版的同一张报纸的三个不同阶段。在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中,谱写了忻州近期历史的璀璨篇章。

初到报社时的情况是:报纸为4开4版的周三小报,40名采编人员在地委后院十几间小平房内办公,排印由地区印刷厂铅排承印,广告收入不足10万元。虽经前两任总编7年奋斗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贫困地区办报的经验,但在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班子经过分析、研究、讨论,提出了“抓改革,带队伍,打基础,促发展”的思路。用三年时间建成了一座办公楼,培养了一支队伍,创办了一张好报纸。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凝聚人心的力量。全社上下目标同向,思想同频,工作同步。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周报变日报,小报变大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报社面貌及报纸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是写在《忻州日报》大事记上的几件事:1991年10月30日,新闻大楼破土动工,举行奠基仪式;11月14日新华社卫星直播的地球站接收设备和专用微机新闻接收系统从北京运抵忻州,安装调试成功;为适应改日报的需要,新选拔的23名采编人员进入岗前培训;11月27日本社临时迁址地委党校办公;12月2日创办的第一个经济实体“图片社”正式开业……

《忻州日报》正式出版后的1992年9月20日,由本社激光照排中心排版的第一张报纸与读者见面。1993年8月,自筹资金创办的印刷厂正式开始印报。从此告别了编、排、印分离的旧局面,报社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向着“大报气魄、小报风格、忻州特色”迈进,成为下一个奋斗目标。

对《忻州日报》的变化,地委、行署多次表扬。1993年,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给报社荣记集体一等功。地委组织部将报社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以“凝聚力从何而来?”为题向全区进行了推广。地直工委连续三年将报社党支部评为先进党支部。1992年6月6日,国家出版署署长杜导正表扬家乡报纸办得不错。新华社社长穆青来报社视察,给报社题字鼓励,并提出希望。1992年9月14日,忻州日报社成为全国地市报研究会常务理事。

报纸是报社的形象,质量是报纸的生命。因此,坚持“二为”方向,开门办报,虚心求教集中力量办好报纸是报社的光荣使命。当时,忻州日报社实行的是编委领导下的总编负责制,一班人齐心协力,在争创一流报纸上下功夫。1991年2月初,刚上任一个多月,人们忙着准备年货过年,社领导冒着严寒,驱车去雁北日报社、大同日报社学习取经,后又去晋中日报社学习。1992年6月,全省审读例会,对报纸逐版、逐篇、逐字逐句进行了审读。11月下旬全省报纸管理工作会议在忻召开,80多名总编、社长参加,在全省大小45家报纸中,《忻州日报》进入前10名。1993年3月9日—13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二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在忻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50多名总编参加了会议。这是我区新闻界有史以来承办的一次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它不仅是报社学习的一次机遇,而且是宣传忻州、提高忻州在全国知名度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开门办报、集思广益是报社的一贯作风。除千期纪念座谈会、老报人座谈会、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等一系列评报检报办法外,还聘请社外审读员4名,报社内部坚持周一评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92年4月—12月全社开展了热心读者有奖挑刺活动。国家出版署出版的《新闻出版报》在同年8月7日刊登了题为《开门办报,引“火”烧身,忻州日报奖励揭短挑刺者》的文章,赞扬《忻州日报》这种花钱买批评的举动是一种“以改革意志办报的非常举措”。在虚心求教的同时,报社内部举办180人参加的高水平新闻习作讲学班和45人参加的新闻摄影培训班,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名记者来忻讲课。建立各县兼职记者站,表彰先进记者及模范通讯员。开展有奖征文竞赛,办好“内参”和“通讯”。报纸采取增刊扩版、大型报道、系列报道、专刊、通版、战役报道、读者来信、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办法,开辟20多个专栏,制定了24个内部管理规定,全方位练兵实战,培养了一支比较优秀的采编队伍。好稿件、好版面、好标题、好照片、好制作、好专栏等获奖作品源源不断。炜明、录明、存弼、茂斌四位社领导带头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采访,都有获奖作品和著作出版,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忻州日报社工作的六年,领导班子和同志们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的强烈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让我难以忘怀,有几件事回忆起来也历历在目。

一是1991年9月公开选调采编人员。224名应考人员经考试、考核、考绩三轮严选,最后选拔23名同志入选(采编16人,美编3人,摄影2人,电讯2人)。整个选调过程在地委组织部、地委宣传部、地区人事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参与下,严格按照选调条件和择优原则进行。选调人员占全社人数的30%,但五名社领导没有一人安排亲朋好友和关系户。这次招聘风气正、纪律严、透明度高、反映好,地委、行署领导多次表扬。1992年3月18日全省召开的报纸管理会议上,报社以“公开选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题作了大会发言。同年6月,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中国地市报人》也以同一标题作了介绍。

成批地选调干部,极大地改变了采编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业务素质。全社由《忻州报》末期的40人发展到69人。全社平均年龄32.3岁,大专以上学历5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49人,党员43人。四十年来,这些同志大部分成为报社的各级领导及业务骨干,有些调入党委和行政单位工作,成为部、委、局的主要领导。有的已经光荣退休,还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忻州日报》做出的贡献。

二是打基础,改善办报条件。1990年12月,在新班子到职的当天,总编、社长在办公室也没有的情况下找地委行署领导,提出盖报社办公楼的设想。后经调研,地委行署领导决定让报社、广播局、电视台、中播台等新闻单位合盖一座新闻大楼。紧接着做计划、选方案、跑项目,连续奔波了一个月,新闻大楼被省计委批准立项。1991年5月被地区确定为重点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当时被称为“忻州第一楼”的13层新闻大楼正式建成。1层—4层50间房归报社,彻底改变了借房办报的历史。

接收新华社电稿设备是改日报前完成的重要技术装备。从新华社购置的全套设备属国内一流设备。1991年11月14日,设备从北京运抵忻州。当月25日新华社通讯技术设备局来人协助安装、调试。次日晚试收卫星发射地球站接收新闻稿成功,接着投入使用。从此结束了本报创刊以来一直靠抄转新华社新闻稿见报的历史。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报社自筹资金建印刷厂设备购置完成,8月20日正式承担起《忻州日报》全部印刷任务,具备了完整的出版功能。

1992年11月,激光照排系统正式启用,彻底告别铅排时代。改用激光照排之后,引起了版面容量等系列变化,促进了报纸编排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字体、字型、字号,花边、底纹等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制版时间缩短,印刷清晰度提高。1993年4月起,电讯室并入激光照排中心。从此,编、校、印一条龙成报在新闻大楼院内即可完成。

一手抓报纸,一手抓经营,两轮驱动、比翼齐飞是地委表扬的办报路子。广告业务从1990年前的9万元,逐年翻番。发行从一万多份到两万多份稳中有升。此外,筹办了图片社、激光照排中心、印刷厂、美术服务部、888酒店5个实体(后停办2个),责任承包,自负盈亏,合理上交承包费,开创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局面。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亲身体会了《忻州日报》的创业艰难,也亲眼看到了她的成长与发展。祝日报越办越好,为忻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