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海
《忻州日报》的前身是《改革报》。1984年筹办《改革报》时,我正在市委(县级)通讯组担任组长,经常陪同《山西日报》等媒体的领导和记者在忻州采访。时任忻州地委书记阎广洪十分重视新闻工作,经常到记者下榻的招待所东楼看望他们,商量工作。同时,也让他们为《改革报》物色班子人选。有好几位领导和记者不约而同地推荐了我。因为在1983年,我就和新华社山西分社的记者多次采访过阎书记,并在新华社和《山西日报》上发表了《忻州地委新领导约法六章》《掌权不谋私,一心为人民》等新闻稿件,所以阎书记对他们的推荐十分满意。可结果事与愿违,因为我当时还兼任着忻州市委书记的文字秘书,“顶头上司”不同意,只好作罢。事后阎书记对我说:“不能到报社抓报道,你可以结合工作好好写报道。”
40年来,我牢记阎书记的嘱托,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为《忻州日报》撰写了1500多篇稿件。稿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宣传了一批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兴忻富民起到了促进作用。
有段时间,我在调研中发现,忻府区庄磨镇党委、镇政府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以全面提高农民民主政治素质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体系为突破口,率先在全省推出了以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五机制衡”规范化民主管理办法,换来了干群关系融洽、乡村民风好转、农村经济发展的喜人局面。我便不顾路途遥远,多次深入庄磨镇的大部分村庄,参加各种会议30余次,进农户采访干部群众近百人,写出了《“三合一”村官诞生记》《“告状大王”下岗记》《民主也是生产力》《公开的力量》《五机制衡兴庄磨》《“日能书记“索继堂》等30多篇稿件发表在《忻州日报》上,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丽山带领忻州日报社记者和市委政研室干部在庄磨镇住下来蹲点,总结经验。尔后,在庄磨镇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了庄磨民主建镇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受到时任山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冯芝茂、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邢燕芬和中纪委监察专员的肯定和赞扬,引来省内外考察团到庄磨镇观摩取经。
我在市委干部下乡办公室任常务副主任期间,除机关有事外,基本上都在农村,与工作队员吃住在一起,劳动工作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发现亮点,及时采访,白天黑夜连轴转,加班加点“爬格子”。3年多时间,写出了《王九栋三夸工作队》《吃“皇粮”的村支书》《花甲老人下乡忙》《工作队圆了“大跃进”的梦》《黄河浪里筑大坝》等150多篇新闻稿件,刊登在《忻州日报》上。1994年,我被中共山西省委授予“模范工作队员”,被中共山西省委干部下乡办公室授予“模范宣传员”。1995年被忻州地委、行署授予“模范工作队员”。
退休后,我仍不忘阎书记的嘱托,在任市见义勇为协会副秘书长的10年间,勤奋写作,在《忻州日报》《忻州晚报》和《忻州日报·公安交通周刊》上发表了《周伟见义勇为斗歹徒》《宁武县见义勇为工作“四连冠”》《五寨县见义勇为工作“五争先”》《“最美女孩”李志敏荣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等反映我市见义勇为工作历程和见义勇为人员英雄事迹的稿件200余篇。
牢记嘱托,初心不变。40年来,我不仅默默无闻地为《忻州日报》提供稿件,而且还时刻关心关注着《忻州日报》的发展,一心想着为其发展壮大尽些绵薄之力。这个愿望在我到市外事旅游局任副局长后终于实现了。那时我在局里分管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在我的建言献策和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市外事旅游局与忻州日报社联合创办了《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使《忻州日报》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我和报社编辑们一起策划、一起组稿、一起编排,合作得十分愉快。我精心采写的《忻州黄金周喜抱“金娃娃”》《同唱诚信歌》《从“竞争”到“结盟”》《忻州旅游凸显八大亮点》《宁武旅游区敞开胸怀迎游客》《夏天里的一把火》《忻州红色旅游正唱红》等一大批宣传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量级稿件发表在《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上,大大提升了忻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因此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漫漫新闻路,痴痴一片情。40年来,我在撰写稿件的同时,也结识了报社的不少编辑记者,与他们建立了深情厚谊,有的还处成了知心朋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我已年过古稀,但依然牢记着阎书记的殷殷嘱托,对《忻州日报》情有独钟,热爱着新闻事业。我的座右铭是:生命不息,写稿不止。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