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深秋的五台山脚下,风带着凉意,吹拂在松岩口村那棵800年的古树上。树叶簌簌作响,与青瓦白墙上的烫金大字为伴——这里是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87年前,它是战场后方一座生命堡垒,见证了一位跨国医生翻越山海的崇高理想和一段超越国界的美好友谊;如今,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者络绎不绝,纷纷前来瞻仰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得道多助。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至暗时刻,爱好和平、追求正义的人们相信:大爱无疆,大道不孤。于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专家亨利·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不远万里援华抗战,并提出“要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938年6月18日,他来到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二所所在的五台县松岩口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为抗日根据地点燃了战地医疗队的火种。
“白求恩的到来,对战事频繁、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十分匮乏的晋察冀军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他对河北村、耿镇村、河西村、松岩口村军区诊所的伤病员进行了检查救治,还及时总结战伤治疗经验,编写了结合抗战实践的医学专著,迅速提高了八路军医务人员的战地救护水平。”五台县纪念白求恩展览馆讲解员朱国华介绍道,“白求恩曾说,他是来工作的,让大家要拿他当一挺机关枪使用。医治伤员他责无旁贷、不辞辛劳,刚来这儿四周,他就做了147台手术、检诊了520多名伤病员。”
这是一次正义的坚守,也是一种共同理想的凝聚。来到中国后,白求恩一直计划着建立一所正规医院。在松岩口村诊断伤员的过程中,八路军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让他的想法更加迫切并最终获得批准。锯子、刨子、锤子……展馆里一个个年代久远的建造物件仿佛让人们看到了那位高鼻梁、拿惯了手术刀的医生,是怎么卷起袖口同战士、村民并肩协作,一手将龙王庙改建成模范病室的。白求恩亲自绘制设计图,把龙王庙的正殿改造成手术室,并设计了医务室和消毒室——经过一场旋风般的“五星期运动”,医院正式建成,被命名为“白求恩模范病室”。
战争年代的条件异常艰苦。走进手术室,悬挂在头顶的汽灯现在已十分少见;不大的房间内摆放着一张床,那是用来当作手术台的;四壁用白布覆盖是白求恩在艰苦的环境中想到的有效防尘办法。手术室拥挤简陋,但在战火纷飞的1938年,它却是晋察冀军区的第一间正规手术室。
在松岩口村的日子,白求恩不仅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医疗器械制造者,“模范医院”许多医疗器械都是由白求恩精心设计,并与工匠们一起打造的。白求恩曾说:“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还要成为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在展馆中陈列的众多白求恩制作的医疗器具中,最著名的当数“卢沟桥”药驮子(又称“白求恩药驮子”)。这是为了方便流动医疗队迅速展开救治,白求恩从老乡的驴驮子上获得的灵感。这个坚固的木制容器外形像座“桥”,两个驮子上横搭一条门板,就是一个简易的手术台。它一次可以装一个手术室、一个包扎室和一个药房所需的全部用品,可以进行上百次手术和500多次包扎。更重要的是,它半个小时就可以展开,15分钟就能收起,非常适合游击战使用。“卢沟桥”药驮子的发明为白求恩实施战地救护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创造了战地救护的奇迹。
1938年10月上旬,日寇的扫荡使白求恩模范病室在战火中烧毁,白求恩不得不率领医疗队转移。在五台县的一百多天,他不仅仅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并编写医疗图解手册,亲自示范操作,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医护人员,为我军创办野战医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医疗保障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硝烟散去,精神不朽。1953年,松岩口村修复了白求恩模范病室,后来国家文物局投资复原。松岩口村出生的刘彧卿,是太原市阳曲县人民医院透析科的一位护士长,她每次回老家都会来这里参观,她说:“打小就听村里老人讲白求恩的故事,每次回来都想再看看这病室。看到那些老器械、老照片,就想起他当年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拼命救伤员,我在工作中遇到再累的事,一想到这些就觉得有了劲,得把这份责任心传下去。”
白求恩跨越重洋,用无私奉献诠释对正义的坚守,这份超越国界的情谊与担当,早已融入历史血脉。如今,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成了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场所,激励后人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续写正义与希望的篇章。
本报记者高玮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