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峰著

点燃同川革命火种的地方——东社高小
在忻州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原平市同川地区的东社村,通过讲述五个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忠诚,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点燃革命火种的同川读书会
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笼罩中国。1934年春天,崞县中学党支部书记裴缮来到同川温东社小学任教,与志同道合的南旺村教师郝冰然携手,在本村进步青年温贵才等人的支持下,于同年冬天创立了“同川读书会”。
“同川读书会”的成立,给同川地区带来了希望与曙光。读书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进步书籍,提高青年教师和乡村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后来,在裴缮的提议下,读书会创办了名为《野星》的刊物。“野”取原野之意,“星”喻星火之明,源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寓意。刊物内容由大家共同撰写或摘录,不定期刊印,采用蜡纸刻写、有光纸油印的方式,形式多样、新颖活泼,会员人手一册,还向外寄发。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野星》共出版10多期。
随着读书会和《野星》的影响力扩大,同川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许多人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娃娃们在学校里高唱抗日进步歌曲,编写墙报、壁报蔚然成风。
1936年春天,正值抗日宣传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当时的军阀成立所谓“主张公道团”“防共保卫团”,并提出捉拿一名共产党员赏大洋一百元。同川地区与全国各地一样,白色恐怖日益加剧,裴缮身份暴露,不得不离开温东社小学远走他乡。面对腥风血雨的紧张局势,《野星》停刊,读书会转入隐蔽状态,不定期在东社开展活动。
“同川读书会”从1934年冬天成立至1937年春天停止活动,历时两年多。读书会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党我军的干部。郝冰然带领一个新兵连参加八路军,后在抗战中壮烈牺牲;王金才于1939年担任东崞县县委书记,1941年任晋察冀边区冀晋二地委执委兼代县县委书记,1942年11月在五台县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朱大豹和兰书典也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诗篇;赵尚红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张学林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晋察冀边区东崞县公安局长、崞代县县委书记、中共晋绥边区六地委城工部部长等职;温贵才抗战时期担任崞县议会议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法制局副局长。
“同川读书会”用知识与信仰点燃了革命火种,在同川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白求恩大夫的东社情缘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给中国的抗日军队提供医疗服务,不远万里,来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协助开展医疗工作,不幸以身殉职。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这样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看似遥不可及,却也与东社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1938年5月,白求恩大夫率领医疗队从延安出发,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医疗工作。5月21日抵达东崞县后,来到县政府机关驻地——东社高小,由赵尔陆司令员和县长马志远负责接待。县政府为白求恩大夫准备了晚餐,呈上极富东社特色的食品,还备有一瓶高粱白酒。同川人民竭尽所能,奉献只有过年才能享用的地方美食,彰显出同川人真诚、热情的待客之道。白求恩大夫深表感谢。当日晚上,政府工作人员安排他到东社村崖头上的群众家中休息,以缓解旅途劳累。
第二天午饭后,县政府为白求恩大夫备好骡驴,他沿着村东小路前往五台县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白求恩率医疗队在晋察冀抗敌前线进行战地救治,完成手术300余次,救治大批伤员。1939年11月12日,因败血症医治无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在东社的短暂停留,成为其革命生涯中温馨的一幕。
英勇抗敌的邢家崖保卫战
抗战进入第三年,日寇愈发猖狂。为更好地压制抗日力量,他们在同川的上庄、南庄、宏道等地修建炮楼,派驻日军和伪军,对同川人民进行疯狂扫荡,企图消灭抗日武装,蚕食抗日根据地。
1940年初,八路军抗日武装——中共河北分委、河北区队机关进驻温东社邢家崖的农户家中。这里地处通往宏道镇、定襄县、原平镇的交通要冲,又是同川地区较为活跃的农贸集市地,三日一小集,五日一大集,周围数十里的居民和敌占区商贩常来赶集,消息也较为灵通。
十月初的一天,区队长曾美刚吃过午饭,侦察员报告说上庄的敌人正朝这里移动。上庄距温东社仅二十里,侦察员发现敌情后急忙返回。但即便行动再快,敌人也已逼近,必须立即准备应战。温东社邢家崖是东社镇的一块高地,南、西、北三面皆是数丈高的土崖,只有“前坡”和“后坡”两条弯曲小路与镇上相通。若能扼守村西崖头高地,即使敌人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攻破。
此外,邢家崖东面为起伏的沟壑坡地,一条小路通往五台县,若西面失守还可迅速东撤至五台山中。于是,曾美命令一中队迅速占领邢家崖西面高地,两支队伍分别守住前坡与后坡,准备阻击敌人。不到半个时辰,战斗打响。中队长孙林是个善打硬仗的老红军战士,很快就打退敌人的数次冲锋。
战斗从中午持续至黄昏,敌人久攻不下,突然停止对邢家崖的进攻,一部分向温东社北面的朱东社移动,企图从村北李家岗、朱家围一带包抄至邢家崖东头,对我军形成夹击。
此时,从原平方向赶回的侦察员报告说,原平镇出动五百多日伪军,赶着牲口,驮运铁丝网,正朝东社方向进发。看来敌人企图在此长期驻扎。为保存实力、更好地打击敌人,曾美决定将河北区队机关及部队迅速从邢家崖转移到五台的上、下红表一带。为稳妥撤离,在撤出前命令民兵在大小路口及村内外埋设地雷,以延缓敌人进犯。直至部队翻过山梁到了五台县境,仍能听到地雷接连不断的爆炸声。
日军占领温东社后,逼迫村民提供八路军的线索。在日军强行驱赶下,村民们将敌人引至村东三华里外的石家堰崖头。面对无路可走的万丈悬崖,敌人察觉上当,将带头领路的四人绑至崖边举枪射击。枪声响起,三人当场牺牲,一人趁机滚入深沟,中途搁浅生还。气急败坏的敌人大肆抢掠百姓的粮食牲畜,撤回上庄炮楼。
王同春为信仰舍身赴死
王同春,1919年9月出生于王东社村,自幼机灵勤快,喜爱读书,七岁入学,成绩优异。1934年考入崞县中学后,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活动。1935年秋,因参与崞中学潮运动,被迫退学返乡。离校时,他带回《秋草》《抗日半月刊》《小电灯》等进步书籍,常读至夜深,并暗中联络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经族兄王金才介绍,王同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王东社村党支部书记。1939年,调至东崞县一区区委工作,任区组织部主任,仍兼任王东社村党支部书记和基干民兵指导员。
1942年2月17日,同川上庄据点的日军突袭王东社村,大肆搜捕中共党员。正在开会的王同春立即组织同志们迅速转移,让老人和妇女隐蔽于野外窑洞后,为掩护战友,他带领四名青年朝相反方向奔跑,意图引开敌人。不幸在鸿雁沟被日军追上而被捕。
日军翻译官厉声逼问:“谁是共产党?”王同春挺身而出,毅然答道:“我就是!”日寇再问:“还有谁是共产党?”他斩钉截铁地说“:只有我一个,他们都不是!”敌人见一时难以逼供出重要的信息,便将他押回上庄据点继续审讯。无论敌人如何软硬兼施,王同春始终不为所动,或沉默以对,或高声怒斥。日寇恼羞成怒,折磨他到遍体鳞伤。东社村的好儿子——王同春,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三岁。
朱德刘少奇东社留佳话
1947年4月,朱德、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机关前往晋察冀边区指导工作,途中宿居崞县八区区公所驻地——东社。当时炊事兵支起帐篷准备午饭,刘少奇和朱德随区公所的同志在事先安排好的房屋内休息。
朱德住在东社街李五宅院(现同川镇政府所在地),刘少奇因胃病发作,不便居住较潮湿的院子,便入住温东社温高楼宅院的东北角小楼。温高楼宅院位于东社街东头,当时为崞县八区区公所驻地。
第二天下午,刘少奇胃病稍好,便与朱德总司令商议,决定启程赴晋察冀边区五台县。地方干部为刘少奇准备了担架,但他执意不坐,说自己骑马更为自在。出发前,朱总司令发现马匹啃坏了门外一棵小树,便让警卫员将随军的一袋小米留给区公所,作为赔偿。随后他们与送行的地方干部一一握手道别,翻身上马,沿温东社小东沟上了东岗路,朝五台县阳白村方向而去。
八区区公所的干部对朱德、刘少奇亲民爱民的作风深感钦佩,他们在朱总司令住过的院子里种下两株翠柏,取名“连心树”。如今,在同川镇政府后院,两株柏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他们路居的房屋,成为同川镇的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回顾东社这片热土上发生的革命故事,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同川读书会”的理想之光、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邢家崖战斗的英勇壮烈、王同春烈士的铮铮铁骨、革命领袖的为民情怀,共同构成了东社红色记忆的丰富内涵。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