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4>>文化中国行>>正文
深山明珠轩岗镇
2024年11月21日 16时37分   忻州晚报

轩岗煤电一角

轩岗镇地处原平市西北部,东与大牛店镇毗邻,南与宁武县东马坊乡相接,西、北两面与宁武县凤凰镇接壤,东北与段家堡乡相连。轩岗原名“玄冈”,“玄”有黑色之意,“冈”本指山梁,后泛指山岭,“玄冈”即黑色的山岗,意指此处因黑色的煤炭藏于山下而得名。明以前的史志上,均记载为“玄岗”或“玄冈”。明嘉靖《崞县志》:“孟良城,在玄岗口。良,延昭之部将也。其遗址尚存焉。”明《山西通志》:“崞县西南八十里玄冈口堡有孟良城址。”清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名讳,官方文书中改称“元冈”,清光绪年间又改为“轩冈”,民国时期改称“轩岗”,并一直沿用至今。

北宋时期,轩岗百姓多为潘、杨两姓。据寺庙铭文载:“玄冈先有潘、杨两家,后有牛、马二姓。”到了明代,随着众多姓氏的迁入,最终形成以张、贾、傅三大姓为主,郝、梁、周、卫、杨、李、郭等多种姓氏聚居的格局。张姓一族祖籍河南,明洪武年间迁入。贾姓始祖贾成府于明洪武年间带领族人从定襄贾家庄迁往崞县神山村,后其中一支从神山迁去轩岗。

轩岗因处于边塞一线,是历代军防重地,曾为“雁门十八隘”之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介绍:“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

清光绪《代州志》卷首《边关图》注:“轩岗口在崞县西南八十里,外距后口上五里,内距后梁上五里。”《读史方舆纪要》记述:“堡去宁武关五十里,中间有金家咀为要冲。”清乾隆《崞县志》载:“元冈口,县西南八十里,明正德中筑堡。”清光绪《续修崞县志》载:“轩冈口,在县治西南八十里,北距后口上五里,东距黄甲堡五里,明正德间筑堡,有孟良城址存焉,堡南十里有焦赞寨。”

虽然志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轩岗所发生的战事,今天能够看到的,仅剩村西的望乡台遗址和半山腰遗存的一座明代烽火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狼烟四起时,轩岗口的防守十分重要。

轩岗山景

轩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堡、古镇,曾有众多古建分布于村中,最有名的有广济寺、奶奶庙、老爷庙、杨氏牌坊、天主教堂等。

广济寺,又称东寺庙,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据清乾隆二年(1737年)迁修碑记载,寺庙建有广济佛殿、十王堂、白龙宫、玉皇洞、观音楼、钟鼓楼。日军侵占轩岗后,将寺庙焚毁。从1997年开始,村民集资先后建起菩萨殿、念佛堂、广济佛殿,并塑起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十八罗汉等佛像。现广济寺已更名为东泉寺。

奶奶庙,坐落于村内东街,原庙院有正房三间,内塑送子娘娘像。东面建有五间厢房,民国年间做过女子小学。庙对面有一座戏台,建于民国初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轩岗奶奶庙会。

老爷庙,位于现村委会院,三间正殿为砖木结构,内塑关公、关平、周仓三尊像。正殿东面为财神庙,大门左右为钟鼓楼。门前竖有两根高10米多的石旗杆。新中国成立以后,庙院被轩岗完小占用。

杨氏牌坊,是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节孝牌坊,由本村举人杨国干为其儿媳所建。牌坊坐落于村西街,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上下檐为圆椽,顶端青瓦铺顶,由方飞、勾头、滴水组成。后被拆毁。

天主教堂,建于1923年,神甫为意大利人。教堂砖木结构,正面开三个门,两侧开一门,正面立有五根圆形砖柱至顶,其中中间一根上有铁制十字架。内设教台,墙壁四周绘有各种宗教图案。后也被拆毁。

东泉寺

轩岗古镇中心有一条大官道横向穿过,往左分为二岔,一经段家岭通往宁武县,一经燕儿岭通往忻州城;往右亦分二岔,一经秃栾妥通往塞外,一经阳武口通往原平镇。因而,这里又成为商品转运中心、煤炭集散中心,这里的街道店铺很早就形成规模。民国年间,随着北同蒲铁路的建成通车,轩岗迎来一段空前的商业发展期,成为崞县西山地区工业品、手工艺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街上开设的商店、粮店、药店和车马店有50多户,镇上的油坊有17家。

清末至民国时期,轩岗的文化艺术活动十分繁荣。镇里石寅年父子组织的八音会吹奏班,在西山地区颇负盛名。石寅年艺名“小蛇丝”,他所吹奏的唢呐功夫过硬,音域宽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关帝庙对面街中心和奶奶庙院建有两座戏台,每处可容纳观众近千人,每年要唱十几台戏。农历七月十三是传统古庙会。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元冈大旱,第二年春,村民聚集于奶奶庙求雨,到七月间落雨。村民便将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庙会之日。清末又将庙会日期改为七月十三。轩岗七月十三传统古会,是原平西山地区最大的庙会,大街小巷披红挂彩,商贸、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轩岗煤电公司

轩岗的繁盛,当然源于地下的乌金。

以轩岗为主的西部山地自古就是颇负盛名的煤炭生产区,但是,在地方史志中有关这个方面的记载比较少。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食货”中仅有简短的描写:“石炭,李时珍曰:乌金石,上古以此书字,谓之石墨。今呼为煤炭,块大而坚者为炭,细碎如沙者为煤。”“蓝炭,即燷炭,又似烰炭,俗作麸。《本草》:煎药焙火,宜用麸炭。”

原平的采煤业起步并不晚,只不过规模较小、影响不大而已。降大任《山西史纲》载:“采煤业兴起,产品有明煤、碎煤、末煤三种。明煤大块如斗,以木炭少许即可引燃,昼夜不熄。其小碎块,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煤饼而烧之,这当是山西‘打煤糕’为燃料习俗的滥觞。明代山西的煤矿至少有平定、玄冈(轩岗)、阳曲、大同4处。‘平定所产尤胜,坚黑而光,极有火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当时忻州用煤炭,南资阳曲,北资玄冈,可知煤炭已成为民生所需。这些煤矿与今日山西煤炭主要产业所在大致相合。”

清代,矿工已掌握了矿苗勘察、矿井挖掘的实用方法,巷道采用木柱顶板。康雍时期,煤矿业多为民办,曾一度被禁,然乾隆五年(1740年),朝廷允许“招商采煤”,乃有商人、地主租矿开采,形成大煤窑。也有合资办矿的,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随后,煤炭贩运顺势兴起,贩运者以驼队、车队、骡队将晋煤输入蒙古地区和直隶省,远销于陕西、河南,扩大了山西的煤炭市场。只是由于皇权专制,征收矿税和运煤钱,仍限制着煤炭业的充分发展。

由于日常生活之必需,各地新开煤窑日多,勘探煤矿之法日精,“每视山上石脉,即知炭之有无。”民工还掌握了焦炭冶铁的方法。煤炭出窑后,有两种买卖方式:一是城镇开煤店,从煤窑批发来零售;一是驮炭者,买煤入城镇转售于居民。前者为坐贾,后者多为贫民。还出现了专务中介的牙人(炭牙),煤炭的商品性由此十分突出。

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县属西山,北接代州,南至轩岗口,重峦峻岭,横亘绵延,产炭处极多。炭之肥南不如北,以故有南口、北口之分,北口者,谓官地山以北也,山田硗瘠,居民以此为生计焉。”

清光绪版《崞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抄本)载:“西山一带产煤,可销售忻、代二州,每年进银两万余两。”

轩岗镇街头一瞥

明清时期的原平,由轩岗通往境外的道路有后口和盘道梁口,通往忻州、原平、代州的道路有燕儿岭口、阳武口、庙岭梁口三处。就在这些运煤通道两侧的村庄,许多农民曾经开起了能够提供餐饮、住宿的小旅店,既方便了运煤人的吃住,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崞阳古城内现存一通光绪十三年三月的古碑,题为《严杜陋规铭》,保存尚好。碑铭中有如下字样引人瞩目:“虽崞邑炭窑向无各项规费名目,但恐禁革不严,久而沿及。目前之需索虽无日后之诛求,难保不可不予为禁革,以垂永远,为此勒石示禁。嗣后,县境以内,凡有出产煤炭之区,听凭尔等业主开采。无论文武衙门员弁丁役,概不准取索陋规使费。倘敢不遵,仍有巧立名色索取规费者,许该窑户等指名禀究,以凭严惩。该窑户等如有希图见好,违禁致送规费者,察出一并究治,决无宽贷。其各永远凛遵毋违,特示须至勒石者。”

这通碑铭一开头就冠以“钦加同知衔特授崞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吴为严杜陋规勒石示禁以垂永远事”,严肃而郑重。这个发现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旧志中没有与煤炭相关的收费记载,就连整个田赋目中也无丝毫有关煤炭开采赋税的字样。半个多世纪后,轩岗煤炭的高光时刻来到。

轩岗矿务局于1954年开始筹建,1956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4256亩,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21万吨/年,可采储量3.02亿吨,可采煤层为2#、3#、 5#,主要品种三分之一为焦煤,适用于动力和炼焦,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是原煤炭工业部所属的94个统配矿务局之一。矿务局人口规模很大,极大地提升了轩岗镇的消费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大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那条旧时的官道遂隐于繁华的街市之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杨晋生)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