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二绝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
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
且对西风贺立秋。
四时八节,立秋便是四时之一,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古人历来把这个节气当节日过。在中国古代,立秋之日有迎秋和祭祀的习俗。
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到了立秋之日,周朝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西郊。”《旧唐书》也记载:“立秋,祀白帝于西郊,帝少昊配。”这种级别的祭祀活动都专属于帝王,与普通百姓无关。但是“秋社”就不同了,这项因祭祀土地神而延伸出来的活动遍及东西南北,是每一户农家都十分重视的日子。
立秋代表着某种气候的变化,在农耕时代,气候的变化便是“老天爷的指令”。立秋之后,农作物生长旺盛,极需水分,所以民间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在古代,倘若立秋遇到干旱,地方官就要张罗求雨。公元1073年立秋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立秋下雨,百日无霜”……这些农谚都是智慧的农人看着老天的脸,总结出来的农作经验,是丰衣足食的保障。
立秋,象征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说文解字》中解释:“秋者,禾谷熟也”,表明了立秋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月令二十四集解》中的这句话,道出了立秋的本意——万物开始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收获。在农业生产上,立秋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此时,大地是多彩的,金黄的稻穗波浪翻滚,农民们开始准备收割,田间地头洋溢着忙碌而喜悦的气氛;山林是多彩的,沉甸甸的果实压满枝头,枝丫间总是飘荡着欢声笑语。
秋日是丰收的季节,作物生长于大地之上,因此农民将土地看得十分重要,每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便是民间的秋社日。这一天要对土地神进行祭拜,以求得土地神的庇佑。据学者研究,早在上古三代之时,便出现了对土地的祭祀仪式,但彼时的土地祭祀还没有出现“土地神”的形象,直到秦汉时期,对土地的祭祀才转为具体的土地神崇拜。在汉代之前,社会上只有“春社”,到汉代及以后才出现“秋社”。社日祭祀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各地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春社”与“秋社”祭祀仪式。宋代以后则逐渐衰落乃至消失。
对于现代人来说,立秋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暑气将去,秋凉将至。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立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是气候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节令。民间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和服务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围绕节气而形成的民俗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时间坐标,规范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与具体内容;由之产生的节气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境,沉淀着中国人的审美符号和审美传统。在历朝历代诗人心中,节令之秋往往喻示着人生之秋、心情之秋,很多诗人都借景抒情。李益深慨韶华不再,惆怅不已:“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杨齐慨叹光阴虚度:“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虽然悲秋之作在描写秋日的诗文中居多,但是也有诗人却是不同的心境,杨万里的诗中写道,“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在杨万里的眼里,此时暑气全无,微寒已至,正是可人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引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刘禹锡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情。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一个金灿灿的季节正向我们悄悄地迎面而来……自此,天高云淡、秋水澄明、远山斑斓、硕果丰盈、四野丰饶……这些让人期待已久的秋色便会与我们亲密相拥。若是再把“贴秋膘”的事情安排起来,那岂不是更加惬意舒畅。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