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4>>文化中国行>>正文
【文化中国行——山西好风光】文旅“火”了,非遗“活”了
2024年05月27日 16时56分   山西经济日报

忻州古城内,游客在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本报记者王昕摄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遗+旅游”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省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新型文化交互场景,赋予旅游业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忻州:复苏活化古城记忆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它的老街走一走,因为街巷里藏着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行走在忻州古城的街巷,欣赏老式明清建筑,浓郁的地域韵味扑面而来。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除了各种特色小吃和《貂蝉拜月》等常态演出,游客还可以亲身体验面塑、陶艺、烙画等制作,这里集结了忻州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间手艺、传统文化在古城物化、活化,得以活态传承。老忻州的手作与现代文创在这里交融荟萃,游客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忻州古城的街道上,非遗民俗体验店随处可见,一项项非遗文化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努力中传承。

俏皮可爱的小老虎、生性灵动的美猴王、威严十足的真武大帝……在古城秀容北巷的大海面塑店,面塑非遗传承人卢佩宏不时向过往游客介绍自己的面塑作品。

如今,忻州古城已成为众多游客假日期间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许多游客都会在古城各个非遗展示及体验区驻足,买上几件非遗文创产品,体验“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之城的人文风情。

运城:传统文化彰显现代活力

近日,在运城舜帝陵景区内,高台花鼓表演队伍一经亮相,便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演员身着传统服饰,在层层叠起的木板凳上一次次完成惊险的动作。最高潮时叠起9层板凳,演员攀援其上,既要分层表演,还要整体旋转,极具观赏性,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花鼓表演太震撼了,当演员转起来的那一瞬间,感觉太神奇了,这个节目很精彩。”来自河南的一位游客说。

“我觉得惠民演出的表演形式特别好,让市民、游客近距离观赏到高台花鼓非遗表演。”一位参演的演员在表演结束后感慨道。

当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三团也带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惠民演出。歌舞、独唱、男生合唱、小品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观众侯丽告诉记者:“歌舞演出精彩纷呈,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多多举办。”

非遗表演、文艺演出与景区的碰撞,让市民和游客在感知、体验中了解运城非遗文化。每逢节假日,舜帝陵景区除了推出高台花鼓表演和惠民歌舞演出外,还准备了稀有剧种河东说唱道情展演以及摄影展、露营等主题活动,有效地增添了景区的亮点和看点,丰富了群众和游客的文化体验。

太原:古村里的非遗传承体验点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是明代大臣王琼的故里,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王姓族人的发源地。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村落,刘家堡村在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都有传世的积淀。

2021年,刘家堡村非遗文化街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剪纸、汉服、漆画、木雕、千层底、西华门舞狮等众多非遗优质项目入驻,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进行作品制作、展示、销售等。尤其是这些非遗项目入驻后,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打卡,还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推动了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非遗与旅游的融合。

在刘家堡村的非遗文化街,形象生动的剪纸、色彩浓郁的漆画、造型独特的葫芦烙画等非遗商品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正吸引着周边游客慕名前来。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更注重一地的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遇到节假日,刘家堡村又是另一番热闹。文化艺术节、农民丰收节、中华垂钓大赛、民俗迎春花灯会等活动接连登场,乡村魅力辐射周边,不断释放出文旅消费新潜力。

据介绍,近年来,刘家堡村先后荣获“全国非遗旅游村寨”“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已成为太原市非遗文旅行业的“领头羊”。该村每年都举办近百场非遗研学活动及文化活动,年接待游客量达100余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报记者栗美霞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