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4>>2024山西省两会>>正文
【议报告 谋转型 话落实——代表委员畅议政府工作报告】着力厚植三晋大地生态底色 ——代表委员热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4年01月26日 09时34分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开篇部分就提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山西,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的关怀关爱,极大地鼓舞着三晋儿女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士气,坚持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相结合,着力厚植三晋大地生态底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展开热议。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段宝燕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

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同时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守护岁岁安澜到坚持节水优先,从保护生态环境到改善民生福祉,法治护航,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黄河战略的实施重在生态环境保护,要在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引领和监督保障作用,制定《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连续两年开展执法检查,发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护卫“一泓清水入黄河”。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第二次汾河保护执法检查,与沿汾设区的市县人大同步开展联动检查,历时两个月,足迹覆盖汾河干流流经的6个市,检查23个县(市、区)的96个企事业单位和项目,形成人大整体监督合力,深入推进汾河保护工作。

只有严格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和汾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聚焦突出问题,采取有力举措,坚持不懈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我省应对照黄河保护法,也针对我省黄河流域存在的水土保持、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黄河文化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统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明确配套具体行动方案。为更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我省要加快制定黄河流域相关立法工作,加大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坚定扛起黄河流域保护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增强黄河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提供山西实践、作出山西贡献。

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俊志

守护黄河安澜 推进绿富同兴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我省坚持“扩绿、提质、防灾、创新”四位一体整体发力,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特别是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三晋大地绿色版图不断充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对林草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守护黄河安澜、推进绿富同兴,不仅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林草工作的重大使命,更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林草生态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一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统筹。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分类施策、灵活适度的原则,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林草资源两个方面找到最大公约数,既要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更要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绿富同进、绿富同兴。二要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将我省三北工程区作为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实施好三北六期工程,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高标准植树种草,高水平营林护林,加快提升区域内林草覆盖率;加强中幼林抚育,积极开展退化林、退化草原、退化湿地一体化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持续性稳定性。三要坚持政府与市场联动。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林草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工程项目集中向黄河流域生态区位重要且脆弱的地区倾斜支持;持续优化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林草生态建设;要落实部门职责,推进部门绿化,推动林草工作向纵深发展。四要坚持增绿与增收统一。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实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树立大食物观、大林业观,因地制宜发展沙棘、连翘、文冠果等经济林产业,扶持涉林涉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产业,让更多群众通过林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省人大代表,临汾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晋红峰

保护一方水土 守住青山绿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全部开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累计完工率达到50%。全面开展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奋进方向,明晰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支撑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加快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我省率先启动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是加快资源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振兴崛起的重要契机和必经之路,开启了我省治水兴水的新篇章。

临汾作为沿黄、沿汾重要城市,共有省定“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95个,占全省项目总数(285个)的1/3,是全省工程项目最多的市。工程项目覆盖全市17个县(市、区)以及临汾经济开发区,每个县都有任务,任务量最大的县达到11个。项目涉及生态、水利、住建、城管、规自、商务、能源等7个重点领域,涵盖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各个方面。

“水有灵气,人有活力。”汾河浸润心底的美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临汾像保护母亲一样保护着汾河。2023年,临汾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以工程实施见效走在前作表率为目标,坚持高处站位抓统筹,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亲自挂帅、全员上阵,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坚持细处入手抓保障,集智集力、靠前服务,精准破解资金、手续、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难题,推动整体工程提速提效;坚持实处用力抓落实,实行专班推进,创新闭环管理,深入调研督导,强化宣传赋能,2023年临汾市工程开工数、完工数两大任务目标全部圆满完成,全市沿黄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

下一步,临汾将继续坚持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为牵引,调动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推动系列工程早建成早见效,带动全市河流水质提前全面达优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擦亮“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生态底色。

省人大代表,平陆县委副书记、县长翟纪亭

系统治理环境 共守碧水蓝天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做好治水兴水、治林兴林大文章,持续加强“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平陆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运城沿黄八县(市)之一。作为黄河的重要流经区域,平陆县紧紧围绕运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定位,着力加强流域环境的系统治理。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把环境保护作为谋划未来、推动发展的基准线,紧盯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基础性指标,全力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固废污染防治等标志性攻坚战,确保优良天数连年增长、水质标准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其次要进一步做好国土保护修复。平陆县通过矿山复垦、林地保护与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完成植树造林2.3万亩、矿山修复1600亩,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实现动态清零。今后要更加扎实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私挖乱采行为,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力打造黄河沿岸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和景观区。

再次要进一步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做好‘双碳’工作”被列为今年部署的事项之一,对此,平陆县将结合县域实际积极落实好这一战略。具体而言,一方面用好本县的绿色低碳试点县品牌,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持续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同时探索碳汇交易新路径,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水平。另一方面在全县倡导绿色低碳简约生活方式,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矿山创建活动,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在县域内形成合力,稳步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省政协委员、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班凤梅

多措并举植绿 巩固修复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立意高、方向明、思路新、措施实,十分鼓舞人心。报告提出“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做好治水兴水、治林兴林大文章”等工作任务,为我们更好发挥委员作用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着力点。

我省是黄河中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在植被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的问题,否则会出现土壤干燥度加强、人工林衰退等现象。在充分发挥团队专业特长,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优化植被布局,缓解生态系统服务冲突。不适宜的植被配置会导致径流及深层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降低又反过来引起植被退化。要充分利用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指导植被布局,明确不同降雨区植被适宜分布格局,实现多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协调。

二是科学配置植被种类和密度,提升生态系统产水能力。系统梳理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结合土壤干层状况,选择节水乡土植物,同时调控林草密度,从微观地块上缓解土壤水分缺乏,逐步恢复土壤储水量,提升生态系统产水能力。

三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及时修复土壤干层。在全省建立“空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平台,通过植被覆盖变化识别植被栽种年限,同时监测地上生物量,结合不同水资源植被承载力下的土壤干层预测模型,构建土壤干层监测预警系统,对即将进入土壤干燥化的区域及时干预,对已经发生区域开展修复。

四是吸引社会资本,推动节水工程规模化与生态恢复产业化。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多元融资机制,采用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农林业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与生态恢复产业化,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协调稳定、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巩固增强的良好局面。

李全宏 陈俊琦 程国媛 闫书敏 郭正整理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