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西大街北侧,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明清两代局部予以修葺。广济寺原为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坐北向南而建。三进院落布局,平面呈长方形,规模宏大。
现存建筑大雄宝殿为元代原构,已近700年的历史,为广济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整体建筑举折平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为我国元代木结构精巧方法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独特范例。大雄宝殿单檐悬山顶,殿前有月台。该殿虽几经局部重修,但梁结构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柱头覆盆式,各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造成“升起”。屋顶坡度较平缓,檐下柱头四铺作斗拱,自栌斗斗口出平直的假昂一跳,昂背置交互斗,耍头撩檐枋相交,后尾承桦拱托四椽。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斜拱,后尾托平棋枋。殿之前檐下悬有“大雄宝殿”匾一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广济寺时悬挂的。
殿内塑像与殿建同期。塑像共有32尊,保存完好,正中佛坛上塑像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坛下韦陀、伽蓝两帝为金刚护法,扇面墙背塑三大士坐骑像。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两侧山墙下长形砖台所塑十八罗汉像,每侧九尊,大小与真人略同。
大殿前檐明间、次间柱头(吞口)塑有龙头和独角兽,稍间檐墙东西两端上塑有人像承压在檐下,这种把佛教、道教的文化巧妙融合的做法,是广济寺大雄宝殿颇具特色的又一例证。
在广济寺大雄宝殿前,月台右侧还立有唐代大理石八角经幢一座,经幢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须弥座,面雕石狮,幢身八面雕有佛像,刀法简洁古朴,道劲有力。经幢上铭文已漫漶不清,只有“尊胜陀罗尼经”几个字还清晰可见,书法近似唐体,劲道有力。可惜建幢时间难以考查,从形体和雕饰上看,可能属于唐代遗物。
广济寺大雄宝殿是研究我国元代建筑和泥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广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