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经验的深刻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的延伸拓展,也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两个结合”十分必要,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其实,这一命题在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提出。这为新形势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必要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最普遍的一般规律。但各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切不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圣化,忽视早已变化的客观现实,反而将其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机械、僵化地看待。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所肩负的使命、需实现的梦想,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党自诞生以来,面临的历史条件、承担的历史任务、遇到的具体问题、需解答的时代课题都具有特殊性。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我们党在反复试错、纠正中艰难探索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成功走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中,迸发出巨大的真理力量
自共产党成立的那天,马克思主义就贯穿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甚灵活,存在教条化倾向,致使革命损失惨重。比如,国民大革命期间,陈独秀将革命斗争的主导权交予国民党,犯了右倾的错误,导致革命经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毛泽东同志从“言必称希腊”,一味生搬硬套地学习俄国的深刻教训中,严肃强调“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假使不反,革命就不能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在指导革命现实的历程中逐渐迸发出来。可以说,这是我们党的创造,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最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就是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实际的成果。中国革命斗争能否取得胜利,关键要看中国同志对中国形势的了解程度,要“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在这样大的一个农民国度,不能做什么事情都照搬过去,用过去的理论套用今天的工作,要想充分发动农民参与革命,必须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土地问题。所以,土地革命势在必行。
路线是否正确,关键要看实践。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当时我国内部实际状况为出发点,能够变通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多方寻求总结出合适的革命前路。自此以后,中国革命走上光明大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中国共产党是由科学理论引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既不能以前面的理论为依据来怀疑今天的理论,也不能用今天的理论衡量前面的理论,从毛泽东思想一直到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在这一系列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时代洗礼,更加充满勃勃朝气,孕育无限生机。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带领中华民族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行稳致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越来越显现出这一伟大理论的旺盛生命力、强烈感召力、巨大引领力。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一方面是因为它兼容并蓄,为外来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与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鲜明理论品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分不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千年历史中,数次的分分合合从未改变大一统的趋势。在历代对外交往中,我们充分学习了外来文化。比如:伊斯兰文化通过丝路贸易开始传播。在“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服饰文化、生活文化皆因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发生变化。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主要始于近代,因鸦片战争,西方文化随坚船利炮而来,同时也让近代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不同阶段、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下的产物,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中国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吸纳性,才使中华文明一直向前发展,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从传入我国那一刻起,便在多次思想文化运动中,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而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传统中国文化相融相通,现实的需要为它们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比如:共产主义的主张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就是相契合的。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生存根基,唯有根深才能叶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传统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作为伟大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其指导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是永远不能被取代的。因此,一定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二)具有鲜明理论品格的中国共产党人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先天具有的鲜明理论品格。中国从过去发展到今天,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能把历史一切两半地看待。“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正是借鉴了《礼记·礼运》中对古代小康情形的设想,才集聚起亿万人民的十足干劲和奋斗热忱。
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它到哪个国家都要和哪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现实,运用于今天,传入中国后,如果做不到“两个结合”,那不过是“空中楼阁”。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出全面科学的认识,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务实的精神和对立统一的方法,对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所以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广度。二者的结合,也必将助推它们的发展。
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强大的洞察力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典范。从他的著作中处处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5000年文明积淀中寻找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比如,吸收借鉴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传统治国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吸收借鉴了任人唯贤、选贤与能、正己修身、以德为先等古代吏治思想,完善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吸收借鉴了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等传统邦交之道,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等等。
大道至简,其意邃远。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其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扎根现实、自信自立,朝着前方大步迈进。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但是坚持“两个结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样马克思主义之树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更加根深叶茂。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