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逢春
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忻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我市积极稳妥应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顶格落实国、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顶压前行,加劲发力,全市GDP突破15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总量与增速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发展持续稳进提质。
转型发展有特色
一年来,全市上下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聚焦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传统煤炭产业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97.47%,能源保供任务超额完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5.8%,绿色能源装机和占比均为全省第一;50余家企业注册、20余家企业入驻,太忻数据流量谷初掀“面纱”即受各方企业青睐。
聚焦打造重点产业链和创建特色专业镇,云海镁业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岢岚电子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山西新能汇通双碳产业园、同德科创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定襄法兰、代州黄酒2个特色专业镇进入全省首批10大省级专业镇行列,定襄法兰专业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法兰锻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十大平台,代州黄酒专业镇与中酒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代州黄酒发展论坛、黄酒文化节成功举办,繁峙铸造、原平煤机、定襄雕刻、宁武药茶、五台镁基新材料、神池特色食品等6个市级重点特色专业镇加快培育,一企带一链、一镇成一片的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市新增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忻州古城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夏季康养峰会暨中医药文化研讨会成功在五寨县举办。
城乡协调有魅力
建设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按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思路,秀容新城注重与京津冀、雄安新区产业对接,加强与太原产业协同,产业链新生态加快构建。
农业是忻州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有特色最有潜力的产业,农村是推进的主阵地。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双再创历史新高,9个农产品入选“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忻州杂粮走进雄安,特优农产品知名度广泛提升;成功承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会场活动,签订农产品订单2.16亿余元。
紧抓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雄忻高铁、滹沱河供水、繁五高速等一批战略性牵引性项目顺利开工,国道108线改建、集大原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太忻大道、东环路、忻原大道、忻定大道全面通车,太忻号城际动车开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忻州区强势起步。
一年来,全市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项目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新建改建三个一号旅游公路764公里、四好农村路522公里,3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成功创建,农村路、水、气、电、物流、通信等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工作会议在忻召开。
民生改善有品质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民生是经济发展之本,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就是最大限度为经济提振兜牢底线。
一年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34%,受益于太忻一体化政策,太原、忻州两市区域内异地就医备案(转诊)手续全面取消,农村低保每人每月提标30元。以每人1500元标准,向登记在册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和易返贫致贫人员发放“爱心消费券”,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1万人,“忻州月嫂”“繁峙绣娘”等劳务品牌实现了小品牌大作为,促动就业作用明显。
改革创新有突破
这一年,全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53项任务全部完成,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率先在全省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全市省级开发区达到10个,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深入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集成推进,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全省首批中小产业园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这一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5家,149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市级8大产业链15户企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德化工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双创基地、省级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均实现“零突破”。
信心提振有成效
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一年来,全市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升级行动,开展线上专题促销活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财政投入资金1.6亿元,接续实施“晋情消费·乐购忻州”系列促消费活动,杠杆率达10倍以上。出台实施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36条措施,累计发放临时购房补助和契税补贴776.22万元,全市商品房网签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7%。
一年来,持续开展“送政策上门,找企业服务”活动,推进金融纾困惠企10项行动,落实省促进服务业61条措施,出台74条配套措施,累计减税退税降费及增加现金流126.16亿元,惠及企业和市场主体6.4万余户;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3.71亿元,惠及1.56万户经营主体;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11519万户,担保业务规划39.88亿元。
一年来,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市场活力全面增强。全市坚持以“放管服”改革实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对标“三无”“三可”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落实配套实施方案。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审批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全面压减。“证照分离”改革累计惠及企业4万余户,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46万户,涉税市场主体达到9.48万户,位居全省前列。
展望今朝,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守初心、讲良心、强信心,下苦功夯基础、铆足劲抓落实、蓄势能谋发展,奋进中的忻州,步履仍铿锵,未来更可期。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