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张宇荣:在黄河畔深耕希望
2025年07月01日 11时53分   忻州日报

在保德县山峦叠嶂的褶皱里,一位名叫张宇荣的年轻党员沿着村头蜿蜒小路,步步深入沟壑,最终将脚印烙印在百姓心坎上。她曾是县委宣传部普通一员,2021年6月,响应组织号召,她扛起行囊奔赴林遮峪乡元家山村,开始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淬炼征程。

初到元家山,村委会的孤灯映着萧索山影。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驻村工作该如何入手成了张宇荣急需解决的问题。她深知,党员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某天走访中,养殖户对路过的张宇荣抱怨:拉一趟水耗时三小时,拉一次仅够用两三天,水塔干旱季节“罢工”成常态。水源之困,就是民生之急。张宇荣立即行动,详细调研并形成报告火速提交相关部门。短短三个月,一座崭新水塔在村头拔地而起,汩汩清流终结了肩挑背驮的岁月。当村民郭玉兰用“顶好的人”形容她时,质朴话语的背后,是群众对党员实干最深的认可。

产业兴,则乡村兴。驻村期间,张宇荣敏锐发现元家山漫山红枣虽丰产却难增收。党员担当,就是要将资源变财富。她一头扎进市场,朋友圈成了特色山货的“云窗口”。为打响品牌,她挨家挨户严把品质关,将红枣、小米、粉面精心包装。仅一年,就帮村民刘满义增收4000余元。“张书记可照应人了,帮我卖了好些农产品。”回忆往事,村民刘在马对张宇荣赞不绝口。

面对村民反映的野猪频繁毁坏玉米、西瓜等作物问题,张宇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她多方取经,得知向日葵不招野猪,一个大胆计划应运而生——在撂荒地播撒向日葵种子。“这地种庄稼都长不出来多少东西,种向日葵能成功吗?”在部分村民的质疑声中,她带头翻地、施底肥、挖坑、点种子。汗水浇灌下,向日葵在荒地里扎下了根。然而丰收后,堆积如山的毛料葵花籽滞销又成了新难题。张宇荣又连夜对接邻县加工厂,将毛料变成产品;销路遇冷,她又拿起手机进行直播带货,想方设法让村民增收。村支书刘庆义被这“能办事又肯吃苦的强女子”所感动,也开上自家车加入转运队伍。在张宇荣的不懈努力下,从2023年9月到2024年9月,村集体账户增收25万多元,扣除成本和村民工资,纯收入达7万元。这沉甸甸的数字,是党员带领群众在黄土地上创造的丰硕成果。 2025年1月,张宇荣暂别元家山,可她最牵挂的仍是向日葵田与乡亲们的笑脸。对乡村的眷恋与为民的担当已融入血脉,仅隔数月,她再次响应组织召唤,奔赴保德县东关镇唐家塔村,开启了新一轮的驻村工作。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张宇荣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唯有一个个关乎水塔、红枣与葵田的坚实足迹。然而正是无数这样扎根泥土的党员先锋,以服务之犁深耕希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写下最动人的红色篇章——党心所向处,山河焕新颜。 (本报记者魏鹏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