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双拥模范城创建>>正文
【发现“最美拥军家庭”】张艳蓉一家祖孙三代接力从军矢志报国
2023年04月14日 10时44分   忻州日报

在将军之乡原平市,有这样一个军人家庭,在“从军就是报国”家训的影响下,祖孙三代五人接力从军,与军营结缘长达六十余载。三代人用忠诚勇毅书写报国答卷,用青春热血续写光荣梦想。

一家三代人,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拥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

“我家是三代人参军,我外公任林章1946年应征入伍,我父亲张存俊1965年参军,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服役,我是1997年入伍的,退役之前服役于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通信站,我爱人张石峰是河北某野战部队的干部,我弟弟张鑫磊2005年也走进军营。在军人家庭熏陶下,我儿子张蕴钰从小就树立‘从军报国’的远大志向,高考志愿准备填报军校。”张艳蓉介绍,因为从小就在父辈身上看到军人那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对军人非常敬佩。

张艳蓉出生在将军之乡原平市,从小便对家乡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的故事耳濡目染。她的外公在解放战争期间入伍当兵,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是一名卫生员。转业到地方后,他仍践行入党初心,成为乡亲们的贴心人,在一次护送病人过程中摔折了腿,落下终身残疾。外婆每次说起“腿”的事,眼里都闪着荣光,“你外公打仗都不怕,摔折腿算个啥。”

“在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翻阅父亲当兵的一些老物件,常常缠着父亲讲部队的故事,父亲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述他那段当兵的岁月。”年少的张艳蓉无数次想象着有一天自己穿上军装的情景……

由于部队任务重,张艳蓉的父亲很少探亲回家,把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祖国。她的母亲不仅支持父亲,自己也奋勇上阵,加入了1976年唐山地震医疗救援队伍,救援时间长达40余天。

1982年,张艳蓉父亲转业回地方医院工作后,不忘党和部队的栽培,把全部精力、智慧都奉献给党的医疗事业。张艳蓉父亲有看不完的患者,母亲有忙不完的工作,以至于对女儿缺少关爱和陪伴,却也培养了张艳蓉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个性。

“当兵就要当一名好兵。”在外公和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张艳蓉决心像他们一样,到部队建功立业。1997年底,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如愿实现参军梦。2000年,她光荣入党。

在部队,张艳蓉奉献青春,永葆军人本色,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冲锋在前,在部队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先后荣获三次“优秀士兵”称号和四次嘉奖,所在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营”荣誉称号并荣获集体三等功。

2002年退役后,张艳蓉被分配到原平市电视台工作,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新闻工作者”。结婚后,张艳蓉既当媳又当女,独自照顾着双方父母,因为她知道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正是因为张艳蓉的无私付出,她的丈夫才能心无羁绊,全身心投入工作,先后被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党支部书记”。工作之余,张艳蓉自学心理学,2014年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荣获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优秀辅导员、山西省关工委“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等称号,她的家庭荣获2022年度山西省“最美拥军家庭”、忻州市“最美家庭”等称号。截至目前,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家庭教育讲座300余场,累计服务学校、社区上万次。张艳蓉常说,退役只是“战场”的转换,她将在新的“战场”上续写军旅荣光。

退伍不褪色,复员仍志坚。张艳蓉表示,作为新时代退役青年,就应该永葆军人本色,发挥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始终发扬光荣传统,在新闻战线上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一流业绩为党的新闻事业添光彩。

一家三代五人接力从军,为祖国奉献无悔青春。不同的兵种,一样的忠心;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情怀。这种爱国爱军的情怀跨越了时代、跨越了代沟,这份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把三代人的心与绿色军营紧紧连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豪迈的军旅赞歌。 (记者刘鑫林)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