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文博会>>正文
山西云上文博会之“文化名家会客厅”6场讲座场场出彩
【聚焦文博会】感知文化力量 “看见”大美山西
2023年01月18日 09时28分   山西晚报

名家荟萃,观者云集。1月2日至1月13日,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6场高质量的文化名家讲座云端上线,省内外文化名家轮番登场,精彩讲述石窟、陶寺、壁画、陶瓷、青铜器、晋文化……让人感知文化的力量,“看见”大美山西。

据统计——

从1月2日首播,“文化名家会客厅”通过山西晚报·文博山西视频号、新浪微博@山西晚报以及腾讯会议共推送6期线上云讲座,总观看量达191044人次,总点赞数高达58万,成为本次山西云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深厚,在丰富的历史遗存里,留存有无数山西智慧、山西力量,本次“文化名家会客厅”就是以“文化的力量·看见山西”为主题,从组成山西文化的文博、考古元素入手,邀请6位在全国有影响的外省来晋专家、本省出晋专家、本土专家进行线上讲座,以各自不同的空间和文化视角,分列主题,对山西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观照,探讨如何更好、更深、更有效地发掘当下有利于彰显山西文化的优质要素,助力山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外省来晋专家代表有: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领队高江涛;本省出晋专家代表有:江苏理工学院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王岩松,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本土专家代表有: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陈小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吉琨璋。

第一讲 | 杭侃:石窟的伟岸精神

1月2日,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文化的力量·看见山西”系列讲座第一场。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以“石窟的伟岸精神”为题,带您走进石窟的艺术世界。

主讲人杭侃,江苏南通人,现任云冈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院长,山西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清明上河图再研究》等论文。出版有《参差集》《东京梦清明上河图》《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和辽金元卷、《永远的三峡》等。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次讲座,杭侃教授立足山西,围绕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经典作品,探讨云冈模式、天龙山样式的广泛影响,以及经典艺术所具有的创造力,从而展现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同时,重点推介“镶嵌”在悬崖上的、“中国石窟最后的辉煌”金灯寺石窟,其独特的雕凿技艺和石窟特色不仅体现着古代匠人独特的雕刻造诣,更镌刻着文博事业战线上石窟守护者筚路蓝缕的心路历程,体现和折射出中国石窟独特的伟岸精神。

第二讲 | 高江涛:最早的中国图景

1月5日,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第二场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领队高江涛,以“最早的中国图景”为题,带您走进陶寺。

主讲人高江涛,河南开封人,考古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先秦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长期工作于田野考古发掘一线,参加发掘的遗址先后有河南新乡周宜丘、郑州小双桥、偃师二里头、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岗等。现正主持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项目3项,参研国家级项目12项。著有《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等专著,曾获第六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面积400多万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何为中国?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本次讲座中,高江涛立足陶寺遗址,将自己扎根陶寺18年之久的考古历程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向大家展现了一个“最早中国”的概念。讲座中,高江涛展现了陶寺遗址多年来的众多考古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陶寺宫殿区的考古新发现,为公众铺陈开一幅“最早中国”在山西的历史长卷。他分别从本意“中国”、“国家”形成、共识“地中”、“最早中国”、最早中国的图景进行阐述和介绍。

第三讲 | 王岩松:壁画的世界长度

1月7日,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第三场讲座。江苏理工学院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王岩松,以“壁画的世界长度”为题,讲述山西古代壁画的绘制技艺与传承传播。

主讲人王岩松,山西汾阳人,198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曾长期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从事壁画研究工作。现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壁画创新与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项目主持人;江苏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薪火相传——传统壁画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主要从事古代壁画研究与教学,进行古代壁画复制与研究逾30年,致力于传统壁画艺术实践与传统壁画技艺传承。著有《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一书。该书入选2019年苏版好书,获得2020年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

山西古代壁画的维度包含了时间与空间、内容与载体,其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有厚度、深度、高度、广度和长度。不仅具有地域特点,也具有世界意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中,由于战乱、灾害、人为破坏等导致壁画大量消亡,而有幸存世者因年代久远而日渐沧桑,更兼藏地偏远、分散,难为大众一睹真容。因此,对古代壁画进行复制、模写成为壁画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壁画艺术得以继承、传播、观赏的重要方式。本期讲座,王岩松从山西古代壁画本体的物质材料与技艺的角度分析山西壁画的前世今生,指出山西民间壁画系统的绘制基本方式和艺术生产模式,从临摹复制的类型方法、媒介、材料与传承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享。

第四讲 | 郭学雷:陶瓷的三晋维度

1月9日,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第四场讲座。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以“陶瓷的三晋维度”为题,描绘三晋陶瓷的瑰丽世界。

主讲人郭学雷,山西临汾人,现任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博物馆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展览策划与古陶瓷研究,曾主持“官钧”瓷器、金元红绿彩瓷器、吉州窑与黑釉瓷器等多个重要展览及学术研讨会,研究涉及钧窑、红绿彩瓷、吉州窑、磁州窑、黑釉瓷、山西陶瓷、元明青花、广彩及中外陶瓷技术与文化交流等领域。著有《明代磁州窑瓷器》,编著有《明瓷聚真——山西民间藏瓷精粹》《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禅风与儒韵——宋元时代的吉州窑瓷器》等数部专著,在《文物天地》《考古与文物》等发表论文20余篇。

三晋古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但因其深受历史上瓷业发达的冀、豫、陕窑业之影响,故其光芒长期被磁州窑、定窑等历史名窑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经由几代文博人的艰辛探索,终于使三晋古陶瓷发展的历史概貌更加清晰,得以从更多维度重新评估其成就与历史地位。山西毗邻历史上瓷业发达的冀、豫、陕三地。五代至宋辽金三朝,以太行山为界,河北、河南的瓷业产品及技术,明显具有穿越太行古陉向山西单向流通和扩张的趋势。山西窑业虽深受邻省强烈影响,也不乏开创性贡献。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三晋窑工尤为注重重塑自身工艺与文化特色,产品面貌翻新入妙,如同己出,自成一格。在本期讲座中,郭学雷以山西陶瓷的考古发现为基础,为大家详细解读三晋陶瓷的工艺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

第五讲 | 陈小三:青铜器的张力

1月11日,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第五场讲座。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青铜器专家陈小三,以“青铜器的张力”为题,多角度、多侧面带观众感受晋系青铜器的内外张力。

主讲人陈小三,山西长治潞城区人,考古学博士。2013年起在山西大学工作,现为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及青铜器研究。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开设课程有古文字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等。

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晋系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革,达到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巅峰,是东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晋西高原、汾河岸畔、黄河东岸考古遗址,到晋南地区铜矿、盐池,海外晋国青铜器,本期讲座主讲人陈小三教授全面展示三晋青铜器的内在和外在张力,以本土视角解读山西在古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和文明积淀。

第六讲 | 吉琨璋:晋文化的辐射

1月13日,山西云上文博会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迎来收官之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吉琨璋,以“晋文化的辐射”为题,分享晋国历史和晋文化。

主讲人吉琨璋,现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田野考古近四十年,参加和主持多项重大田野考古发掘,主要有侯马晋国晚期新田绛都遗址、曲沃晋国早期都城曲村—天马遗址,其中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掘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研究范围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夏商周历史和考古,尤对晋、晋国、晋文化有深入思考,参加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乔村墓地》的编写,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著有《中国玉器通史·周代卷》,发表近百篇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又于先秦青铜器、玉器及玉学、玉文化鉴赏方面多有留心,并有著述。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传播,在全国各地作历史、考古、文化讲座百余场。

山西,简称“晋”,源于周代诸侯国——晋国。晋国,起始于叔虞封唐,终止于三家分晋,前后延续600余年,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其从最初偏居晋南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春秋晚期地跨晋、冀、豫,拥有黄河中游区域的大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晋文化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由晋人在晋地共同创造的历史、物质文化总和,其上限是以叔虞封唐为标志,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文化也是晋文化的一部分,并向外辐射,因此,晋文化的下限以秦灭三晋为标志。本期讲座中,吉琨璋通过相关考古发现,解读晋文化的产生、特征、核心价值以及晋文化的辐射、对周边各国的影响等。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