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网络中国节·重阳>>正文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2024年10月14日 11时5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金秋时节,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来了,让我们走进历史,看一看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登高。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其实古人登高并不单是攀登,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和野花,饮酒吃肉,然后醉酒而归。隋代孙思邈《千金方》曰:“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因重阳为秋节,草木开始凋零,故一些地方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名“菊糕”“花糕”“发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因“糕”与“高”谐音,以代替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在古代,大户人家多将重阳糕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再放置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彩旗,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之意。为什么古代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其实有四种说法:一种是驱邪避灾;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借吃糕表达祈愿和祝福。

赏菊、饮菊花酒。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重阳节正是金秋菊花盛开时节,北宋京师开封的菊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甚至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为节日里一项重要活动。重阳佳节饮菊花酒也是中国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和簪菊花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此后历代盛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故或佩戴于臂,或制成香袋,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除了佩戴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过重阳节,还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这是头上簪菊演变的习俗。因古代盛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

骑射活动。南北朝时规定,每年的重阳人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并把骑马射箭作为武举应考项目,只有步射和骑射都及格了,才能参加其余项目的考试。唐代曾规定,重阳节时,五品以上官员可齐聚于玄武门练习骑射。所以,骑射活动也是古代重阳节的习俗。(卜庆萍)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