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网络中国节·中秋>>正文
月饼的记忆
2024年08月18日 11时03分   忻州日报

□高 丽

留给神池人最深刻的味觉记忆当数那圆圆的月饼了,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之后,神池大街小巷就飘着胡麻油浓郁的香味,大大小小几百家月饼加工企业,一夜之间全部开工,街上少了闲游闲逛的女人,这种味道、这种景象就是神池中秋时节的象征,早已植入每个神池人心中。

我是神池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们一家六口加上爷爷奶奶八口人,过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物质匮乏的日子里,就心心念念盼着过节,眼见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好不容易中秋节到了,可家中白面稀缺,奶奶看着我们姐弟把手指头伸到嘴里解馋的样子既心疼又可怜,于是用自制的酵母发了一盆家中仅有的二斤白面,用胡萝卜熬制下的汤经过慢火炖加工成糊状的糖浆,用发好的白面加碱水揉成面团,然后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擀成一块圆形的面块,用刀切成三角形的样子,在火盖上烤熟,晾凉揉碎,和胡萝卜加工的糖浆拌在一起,做成馅子,再把发好的白面揉成面团,把馅子包裹其中,捏成一个扁圆的形状,上面用梳子印出横七竖八的花纹,放入蒸笼里蒸,说这是蒸月饼。蒸汽在窑洞里弥漫,我们姐弟四人寸步不离守在锅边,像过年守岁一样,仿佛全部的希望和幸福都被蒸在笼里一样。当奶奶停止了往灶火里添柴火,当笼盖被打开,当一股白面的醇香冲了出来,我们四人不顾奶奶的吆喝,把手伸进冒着热气的蒸笼里,取出来的是包馅的饼状的白面馒头。奶奶用鸡蛋花的花心沾了粉红色颜料在蒸月饼的中心按下一个漂亮的印记,又在我们姐弟四人额头上也各按了一个,奶奶说蒸出来的月饼是晚上用来供月亮的,于是我们很听话,只分着吃了一个,剩下的由奶奶保管。

我们互相望着那朵盛开在额头上的花,心里无比自豪,那是童年开出的最艳丽的花,是我们和奶奶之间亲情的纽带,是我们和故乡之间的精神纽带,图腾一样地印在月饼上,印在中秋的月亮上,以至于我在长大后的好长时间去看月亮,总感觉月亮上有鸡蛋花的印记,总认为月亮应该散发着鸡蛋花的清香,而奶奶蒸出的月饼味道是以后任何大工厂加工出的月饼没法代替的,梳子印出的脉络也是任何月饼模型没法替代的。

农村包产到户以后,有了自己家耕种的土地,有了自己家的耕牛,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月饼的加工也由蒸笼里蒸几个,发展到架起炉鏊来烤。炉鏊是由两个圆形的铁盒组成,上面的盖子上拴上四五股铁丝,铁丝围成锥体形状,在最上面插一根木棍,当做杠杆,方便移动炉鏊的盖子。烤制月饼的时候,要在地上垒砌三堆石头,把炉鏊的底部架在石头上,炉鏊的盖子上面四周要用煤炭垒起来,下面大,顶子小,如同金字塔模样,然后用泥巴把缝隙糊起来。开始烤制时要把上面的煤炭点燃,以保证盖子上一直有热量传送,这个盖子连同上面的煤炭小山少说也有八九十斤,而且在烤制过程中,盖子会频繁挪动,所以垒煤炭就是一个技术活。记得小时候村里只有两架炉鏊,也只有几个有经验的叔叔们才会操作。物以稀为贵,每到中秋时节,架起的两个炉鏊就不分昼夜地工作。村子里有两百多口人,那时的孩子们读书就在村里,村里的年轻人也不去城里打工,恰值农忙时节,白天都忙着下地干活,许多人家会利用晚上加工月饼,而我作为家中长女,这样的活动定是不能缺席的。

月亮早已由树梢升起到半空,排队早的人家都烤制完毕,把烤得热烘烘的月饼放在平时担水用的水桶里,一肩膀挑了回去,也把白天的燥热、吵闹挑了出去。月亮缓慢地向西边移动,几家亮灯的人家也相继熄灯,小村庄安安静静地卧在群山的怀抱中。轮到我家烤制月饼已经是后半夜了,弟妹们早已熟睡,母亲在家里和面、拌馅、捏月饼,我和父亲负责添柴火守炉鏊,炉鏊架在隔壁邻居家的菜园子里,虽说在院子里,但夜晚寒气还是漫过院墙,直袭了过来。父亲穿梭于家和炉鏊之间,一会把母亲捏好的月饼搬运过来,一会把刚加工好的月饼搬运回去,我由于年纪小,夜晚不敢跑来跑去,加之也没力气搬一大桶月饼,所以留守在小菜园,每隔四五分钟给炉鏊下面添柴火,保证下面的温度足够可以。父亲把一个马蹄表留给我,让我记时,我在表的滴答声中打着盹,瞌睡得实在不行了,就数星星。炉鏊盖子每隔十五分钟被打开一次,月饼需要上下翻动一次,确保既烤熟又不会烤焦,月饼的浓香在每一次盖子打开的时候都直入我的鼻腔,我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这浓浓的香味都吸入肚子里。那是胡麻油的味道,是烤热的泥土的味道,是麦子熟了的味道,是秸秆的味道。我每次用小铲子把月饼圆圆的身体从炉鏊里铲出来,她们都如同婴儿一样露出天真稚嫩的笑脸,我从这样重复的劳作中获得了欢愉,获得了对这个晚上辛苦与孤独的疗愈。那晚的情景刻在我心灵的最深处,那晚的月饼有着母亲衣袖的味道,有着父亲汗水的味道,有着故乡月亮的味道,有着启明星的味道。那个夜晚的月饼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

我对月饼的记忆浓缩在奶奶的蒸笼里,浓缩在烤制月饼的那个夜晚。后来考入五寨师范,每年中秋节食堂都会给学生发月饼,发的也是神池月饼,每人五个,我把月饼收藏在饭盒里,一直等晚上才拿出来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商品极为丰富,经济前所未有地繁荣,不少人纷纷下海经商。神池的月饼改变了之前小家庭的加工模式,许多头脑灵活、会点月饼加工手艺的人,都扩大生产规模,除了给自己家加工,也给别人家加工,他们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会雇一些人来帮忙做月饼。于是我们告别了自己守炉鏊烟熏火燎的日子,去加工地方出点钱就可以满载而归了。

方便快捷的加工形式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月饼的加工技艺在商家手中传承,慢节奏的炉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拍短视频或记录片时才被挖掘出来,取而代之的是电烤箱和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神池月饼带动了神池经济的发展,优质的胡麻油,优质的山泉水,先进的加工技艺,吸引了无数客商前来订货。每年月饼节更是一场月饼的盛宴,由政府组织,各大商家参加,舞台上唱的是神池道情,舞台下各个展区人来人往,各个商家都推出最好吃的月饼和最优质的服务,吸引人们的眼球,以取得月饼销售冠军。琳琅满目的月饼摆满广场的各大展区,有油皮的、酥皮的、蛋皮的、蛋糕皮的,月饼馅也多种多样,有玫瑰花的、红芸豆的、黑三宝的、青红丝的、五仁的等等,像我这样久居神池的人,也数不清神池月饼到底有多少种,可见神池被誉为“中国北方月饼之乡”是理所当然了。

我深爱着我的家乡、牵挂着我的亲人、眷恋着月饼带给我的特殊情感,所以每年的月饼节我都去参加。月饼的记忆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是这方山水记忆的一部分、是民风民俗记忆的一部分,这种记忆是美好的,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