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清凉圣境五台山。 宫爱文摄
②大美芦芽山。 陈 宝摄
③忻州古城展演。 张存良摄
④太行板块旅游公路石咀至砂河段。 张海霞摄
⑤雄伟雁门关。 宫爱文摄
⑥黄河入晋与长城相遇。 宫爱文摄
山水、关城、民俗、风情……行走忻州,可谓满目皆是景,处处有诗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对文旅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理念,为高质量做好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忻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华北知名旅游康养目的地”,文化和旅游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一时期,忻州文旅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山西省委、忻州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文化为民、旅游为民的理念,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人文山水互动、康养休闲融合、心灵之舟畅享成为新品牌,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近十年来,我市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公共文化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的精彩。
一座座文化场馆在城乡拔地而起,一个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农村人气高涨,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映在笑脸上、舞在脚步中。忻州市图书馆、忻州市博物馆实现常态化开放,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亮点纷呈,推进非遗文化活动走进忻州古城常态化展演。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线上、“云端”让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取得新成就
我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讴歌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推出了北路梆子现代戏《段家湾》、电影《村里的年轻人》《长城长》等一批反映忻州特色的文艺力作,河曲二人台《红红火火奔小康》荣获省群众文化活动二等奖。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河曲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岢岚县被评为山西省文旅建设先进县。去年以来,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183场、送戏进景区200场。
2021年全市重点推进文旅建设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投资额全省第三。忻州长城博物馆(园)、白草口长城遗址、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偏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4个大师工作室入选第一批省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国家A级景区创建数量全省第一。谋划实施康养项目57个,1个康养园区、3个康养小镇列入全省重点支持的康养社区小镇建设范围。
文物保护利用获得新成果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深走实,正式实施《忻州市长城保护条例》,制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市县级文物保护队伍和考古机构建设,加大文物数字化保护力度,传播文物价值。开展红色文化遗址认定工作,完成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130处红色文化遗址通过审核。84处县级、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入选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落实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文物考古发掘。2021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文物调查勘探117处。
文旅经济发展跑出新速度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足的忻州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破云穿雾处,晋西北最大的五台山机场,已开通的26个国内城市航线、1条国际航线上,分外忙碌,旅客吞吐量正在突破150万人次。
2021年国庆黄金周,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为全省第一,忻州古城名列前三。我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建成“三大板块”旅游公路358.4公里。承办全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忻州古城成为晋北旅游新地标,被文旅部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开通“太忻号”城际动车、太忻大道快速推进以及太忻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架起了太忻同城化新桥梁,推进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条老街,点亮古城花月夜;一台新剧,演绎秀容千古情;一个产业,耕耘希望和梦想。忻州“近者悦、远者来”的影响力持续彰显。 (本报记者 刘 捷)
(责任编辑:梁艳)